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于丹为何遭嘘声?读者厌倦其花哨华丽不接地气

2012年11月20日 15:38
来源:羊城晚报

在讲坛上一直享受掌声喝彩声的于丹最近遇到了嘘声: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上演的昆曲专场上,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上台讲话时,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只说了几句就尴尬离场。

这事经过微博的发酵,马上引来强烈反响,更有一位翻译用中英文双语写了篇《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诉说她在伦敦给于丹当翻译时的“惨痛经历”。她说于丹“把她下榻的酒店(海德公园旁一家伦敦数一数二的酒店)闹了个天翻地覆,称其不够她的档次,三天换了三个房间———尽管住的是酒店最好的房间之一,她仍会深夜给我打电话让我向酒店投诉说对房间不满意。”在接受采访时,于丹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不顾翻译:“当我欲给其信号让其停顿时,她对我怒目而视道:‘不要打断我说话!’我若有某处不明向其核实,她说:‘我刚说过呀,你为什么不听?为什么不记下来?’”

在随后的采访中,于丹告诉记者,她在第一天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请了这个翻译,但明显感受到该翻译跟不上她,是这翻译主动提出辞职。于丹称,可能是自己有些过于挑剔,但这种挑剔完全是出于对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之前大受欢迎的于丹为什么会落到如此的境地?从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到,人们开始厌倦这个花哨华丽却“不接地气”的于丹了。

作为著名知识分子于丹,人们只听到她一如既往的高谈阔论,却很少听到她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发声。在平常社会,教授未必要参与现实话题的讨论,但中国目前需要知名知识分子参与的公共事件与公共事务太多,人们难免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前些天,作家马原在西双版纳被一群人殴打后发微博求助,就有人认为马原平时基本上没有发出过什么正义之声,现在自己遇到问题,却回头寻找正义。这种观点尽管受到许多人的反驳,但同样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知识分子有非常的要求。同样,余秋雨先是以宏大华丽叙事而赢得读者,后来同样也因为不关注现实问题,并且以矫情虚饰现实问题而受到非议,最终被人们损得灰头土脸。

心理学研究发现,越是漂亮的人,当她们有了某种毛病时,就越受到人们的厌恶。这个心理学上的“增量评价”也适用于名人———越是有名,当出现失当言行时,就越受反感。无论是余秋雨还是于丹,在某一时期,他们以口才和文采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当粗粝的生活需要温情抚慰,当严峻的不公需要大声斥责时,作为知名的人文学者,如果还完全沉浸在自己锦章绣文和丰词丽句之中,既无所担当,也从不参与,这样而受到呛声并不奇怪。

在长期经受宏大叙事和空洞口号的忽悠之后,人们现在已经厌倦了华丽的矫情,渴望回归朴素的现实关注和人文关怀———曾经口若悬河、处处收获掌声的于丹如今开始收获嘘声,就是一个明证。

何龙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于丹 嘘声 花哨 不接地气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