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究竟是奇观艺术还是叙事艺术?
“中国电影”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在中国大陆,我们确实可以不言自明。如果你是在中国本土来讨论中国电影的话,恐怕它的主体还是中国本土市场的中国电影,目标受众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中国观众。
但是如果说到“走出去” ,就没有那么不言自明了。例如奥斯卡其实相当于我们金鸡奖的一个国内电影节,但因为美国它是商业电影大国,所以奥斯卡电影节才值得关注,值得关注的不仅是这种文本的、艺术的方面,而是整个工业和市场的动向。最突出的一个动向,是濒临破产的柯达公司从奥斯卡电影主角位置上消失了。它实际上不过再次明确了一个信息:胶片已死!
应当说这个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全面进入到了数码电影时代,它使得最基本的介质改变了。原来我们的电影介质是胶片,电影胶片的光学特征、电影胶片的物理特征决定了电影的一切,现在变成了数码。变成数码的时候,整个电影制作、电影生产、电影接受的生态完全变了。一个特别简单的事实,在此之前,电影工业和电视工业,尤其在发达国家是如此泾渭分明的两大系统。当数码电影时代到来的时候,这两个行当之间的鸿沟或者是高墙被拆除了,电视剧导演、电视剧演员开始执导大银幕电影了。当媒介改变的时候,很多东西将被改变,敏感的好莱坞已经在处理这样的变化了,这样一个变化可预期的前景,甚至演员不再是必须的,一切都可能是数码奇观,电影究竟是奇观艺术还是叙事艺术?作为电影来说,奇观是否是必须的?奇观是否是重要的?或者说奇观是否可以取代一切?
回到中国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的话题,我想重新提出“说书人”角色的问题。我不去表述是人机传播或者人对人的说书人,不去讨论这样一种艺术与戏剧艺术的联系,或者这样一种艺术是怎么延伸到电影或者是电视剧当中。从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梅里爱开始就是奇观艺术,但是在梅里爱时代奇观不足够。好莱坞电影以不断创造新的奇观的制作方式而引人注目,但是这个不是好莱坞占据全球市场真正的秘诀。 《盗梦空间》是一个奇观式的影片,但它在数码时代转回来用胶片、甚至用超大胶片来拍摄以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但是必须指出更重要的在于——这个影片早已完成了视觉的剧本研发,但长期搁置不能拍摄,因为它缺少故事,直到找到这样一个关于亡妻的故事,找到男人回家主线的时候,这个电影才成立,这个电影才在世界范围被放映并被奉为经典。可见,故事才是真正的秘诀。
回到中国电影,回答电影是否作为一种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力。重要的恐怕不在于中国电影发展到多大规模,不在于中国电影有多少个镜头,我们总喜欢逆参照来建构我们的新思维,比如说当年倡导长镜头,大家说镜头数有多少多少,这个电影是35个镜头拍的,现在大家热衷于告诉你这个是1800个,这个是2700个,很滑稽,你要讲什么,你要做什么。镜头数非常多的艺术电影有的是,镜头数相对少的商业电影也有的是,比如说科幻动作片是以长镜头而著称的。这个本身的讨论没有质的规定性。恐怕不在于我们有多少个镜头,不在于有多少个镜头是用数码科技营造出来的,而还是在于所有这些东西只是语言。你用这个语言是否讲述了故事。
今天中国电影数量如此之多,这么大的房子里面装了什么?我们语言越来越华美,但是我们在讲什么?一个说书人能够流畅地讲故事,一个说书人能够吸引听众的需求,在于说书人的故事有一个共识系统的支撑,说书人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达成共识价值的超越性的表述。超越性的表述,它不是柴米油盐,它不是趋利避害,它有点像让人摸摸自己的胸膛说,我是人,我不是畜生,我不是机器。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