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智慧可补西方不足 是生存智慧让人看透世界
记者:那现在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吗?你们找到答案了?
刘绪源:这本书阐释、梳理了李先生的思想,接下来还有第二本书——《中国哲学如何登场?》,那里会谈得更多,更深。但不能说找到答案,这是提出问题,答案要大家一起来找,一起来思考。
在第二本书里,会回答读者提出的很多问题。李先生认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两种智慧,西方是“思辨的智慧”,而中国智慧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我们的智慧中强调生存,这里也有不足的一面,比如,比较实用,强调人情关系,存在缺点,但中国哲学里也有非常伟大的东西,这一方面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中国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国家,多灾多难,但能够生存延续到今天,一定存在很多可以探讨的秘密。我们为什么要忽略这一点呢?中国人强调生,生生不息,生总是最重要的,这里就有思想,有哲学。很多文化都消亡了,而我们的文化还存在着。生存的智慧怎么样来弥补思辨的智慧,而思辨的智慧又如何改善生存的智慧,互相吸收,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这里就有哲学。
记者:与李先生对谈的十几个小时,现实的李泽厚与您印象中的李泽厚有差别吗?
刘绪源:我跟他已经很熟悉了,所以看不出他的书与人有什么不同。很让我惊讶的是,他的思维仍然很清楚,精力也很充沛。他好多年以前写的书,提到的什么问题,什么观点,一问,他马上就能说出来,说得一清二楚,可见,他平时是一直在想、经常在想这些问题的,想得非常透彻。这一点与王元化先生非常相像,过了好多年之后,一个重要的观点,随时都能说出来,而且说得完全一样,就像手里拿着书本。这些观点已经根深蒂固了,经过了非常严密的思考。
当然,他们的思想仍然在往前发展,他们也都很能接受新事物。
记者:现在好像跟80年代相比,研究学术与哲学的氛围也不是很浓了。那个年代,大家都在看哲学的书籍,思维活跃,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好像沉迷网络。
刘绪源:我虽然搞的是文学,但对哲学始终感兴趣。 80年代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人,有很多对美学和哲学有兴趣。 80年与现在不一样,当时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读文科的,不受本专业的局限,看的书非常杂。 90年代之后,学科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了。
其实,哲学应该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那应该是非常有趣的学问。我在上海的几个大学里讲课,通过日本的一本童话故事——《活了100万次的猫》,我用它来解释海德格尔的哲学,效果非常好,很好理解。儿童文学有很多哲理性的东西,和哲学是相通的。它很浅,又很深,与我们的人生直接有关,但又是很深刻的思想。你看,这不是很有趣吗?这样的学问,不应该被做成死学问。
80年代与现在当然有很大区别。在一个思想很活跃、人人都在思考并寻找出路的时候,大家容易关心哲学,当时大家都在思考到底中国要怎么走,同时,大家都充满理想,都非常好学,充满希望,因此,哲学就引人注目。现在,人们好像追求消费和物质享受更多些,这样,思考问题就比较少了。当然,人不能老是追求物质,哲学不可能想当初那么热,但是还是需要。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