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崔永元转向口述历史 期待能提供看历史的新视角

2012年02月29日 11:55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单士兵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尽管现在很多人还把崔永元称为“小崔”,但岁月还是在这个著名主持人脸上刻下了抹不去的时间印记。现在,这个深受公众喜欢的主持人要离开央视舞台了。日前,崔永元透露,自己可能很快向中央电视台提出申请,调回中国传媒大学,后半辈子研究口述历史。(本报今日24版)

曾经的“实话实说”已永远停留在时间深处,曾经的“小崔说事”也早就从人们耳际飘远。这些年,从《电影传奇》到《我的抗战》,崔永元与传统“主持人”角色渐行渐远。时间可以凝固很多记忆,在中国,这个主持人的睿智、幽默、随和,已经定格成一种文化印象。

崔永元每一次的职业转身,总让人很留恋,又让人很期待。说到底,留恋与期待,都是基于这个人附带的文化价值。现在,醉心于口述历史的崔永元,将以决绝姿态告别央视,走进宁静高校的一隅,走向更为沉静的历史深处。这种选择,自然包含更为深刻的文化可能。“口述历史”是一门学科,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收集方法。这种对历史的民间记忆,从微观视角看待历史细节的做法,在国外早就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在中国,口述历史却几近空白。崔永元这些年收录了大量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对这个领域的深度触摸,也使他感受到口述历史的魅力。在我看来,他现在做出的人生选择,归根结底,也是遵从于内心的文化驱动。

历史如同巨大棋盘,在我们回望时,更多时候只是看到定局。顺承传统史书记载,是可以看到很多脉络路径;但是,要真正懂得在每一次历史的峰回路转处,到底有怎样的时代心路,有时更要无限靠近那些曾经站立在历史风口浪尖上的个体生命。当然,这些历史人物,也不一定就是帝王将相,那些普通过了河的卒子,那些被推向历史幽暗深处的人潮,更值得记忆。

在我们的传统史观里,个人存在往往都显得微不足道,不大可能成为历史文本书写手段。在这样的语境下,去理解口述历史的价值,就不难发现,这是还原历史真实,倾听历史心跳的一条极其重要路径。毕竟,口述者曾经亲临历史现场,更容易将特定情境中的细节元素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口述者也容易抛开深陷在历史教学体制中的枷锁,进行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以前极有影响的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以及前两年风靡一时的何兆武《上学记》,都是明证。

需要强调的是,“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学方式,不是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而是耗费心力的艰巨工程。从人物选择,到访问录音,再到回放誊清,然后再校对节删,接着再进行增补考订,这一切,都在考验着从事这项工作者的治学能力与品质。数十年来,唐德刚先生之所以被认为稳坐华人世界口述历史的第一把交椅,并不仅仅在于他曾经离胡适、李宗仁张学良、蒋介石等人那么近,而是最终他呈现出来的诸如《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等著作,包含着对历史人物价值的重构,对历史问题的价值的重新梳理。

我曾与在凤凰卫视做过“口述历史”节目的曹景行先生有个交流,其间也听他谈起他的父亲、中国现代的著名报人曹聚仁先生。历史最后其实就生长在现在每个家庭的血脉深处。听从事“口述历史”职业者讲述历史往事,也让我体察到在那些历史起承转合之处,个体价值是多么容易被轻易湮没。现在,崔永元将要离开中央电视台了,接下来对这位著名主持人的期待,就是他能呈现出更多离我们或远或近的人物,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是怎样真实成长的。更期待这样的呈现,最终能为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提供出一种新的视角与新的价值。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口述历史 崔永元 历史现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