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论方舟子的“工具理性”:批评者如何把握自律?

2012年02月07日 08:03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王 聃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这世界总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第二季”。譬如,“韩方论战”并没有以诉诸法庭和韩寒声明不再回应而渐趋告终,紧跟着爆出的“方舟子抄袭”让这一事件欲了难了: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方舟子《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一书中剽窃了他人的图表,更有明显的翻译错误。(2月5日《齐鲁晚报》)

质疑是所有人的权利,也是“苟同社会”中可贵的品质,更让“韩方论战”有了“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反讽意味。不过倘若以此就论断《大象为什么不长毛》剽窃确凿,也有点言过其实。它只是一部科普作品,引用他人的表格是正常的现象,实在不应被厚责。

所以,对于方舟子的抄袭指责,没必要幸灾乐祸。值得省思的问题是:以学术打假和批评他人为己任者,特别是当他以扎实的证据和缜密的论证方式而屡屡获胜时,为什么也会被别人轻易地下以“抄袭”的定论?在我看来,对方舟子的抄袭指责本质是其过度“工具理性”失败的体现,当方舟子越来越偏执与沉湎于自己的工具理性中,他吞下的“有毒的种子”也必将生长出误伤自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批评者,方舟子是值得尊敬的。在我们身处的规则缺失、耻感消退的社会大环境中,方舟子或许不是那个纯粹的“拆下自己的肋骨当作火把,去照亮真相的路”的人,但他确实真切地证实着“说真话者”与“敢于直言者”的存在。只要想一想他曾经挑战过的那些巨大“风车”,我相信多数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但随着方舟子职业批评生涯的推进,他显然已经过度执拗于某种“工具理性”,这在“韩方论战”的过程中表现得尤甚:即偏执地相信自己分析方法与逻辑方式的“理性”,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也要质疑他人代笔。

说真话者永远是我们所期待的,但过激与偏执只能衍生出负面的效应。具体到“韩方论战”,尽管已有观察者说“这是一场没有输者的论战”,但方舟子显然是“稍输一筹”。无具体证据批评下的公共形象隐性受损姑且不说,他所信奉的“工具理性”的批评理念也开始展现出其短板。质疑不仅将被韩寒诉诸法庭,甚至连旁观者也开始“蠢蠢欲动”:你不是用“逻辑”简单地分析出韩寒请人代笔吗?那么我随便在你书中找几个谬误,也可指责你抄袭。

当方舟子吞下“过度工具理性”的有毒种子,他就可能遭遇“误伤”。倘若说方舟子被指抄袭是“韩方论战”尾声中的一个花边,它提请关注的,仍是需要清晰界定的问题:批评者如何去把握自己的批评自由与批评自律?如何在一个社会总体增量受益的前提下,享有言论自由,去更好地推动社会正义的进步?

“韩方论战”还未收官,但方舟子被指抄袭至少说明了他在论战方式上的某种失败,希望方舟子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重新回到有度与可接受的批评路径上来。我们的社会其实需要方舟子,更需要他像啄木鸟一样的“有力”而不“唯有声”的啄击。

王聃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方舟子 工具理性 韩方论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