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民国小学课本教常识求精密有文化 是当下课本典范

2011年12月28日 10: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商务国语教科书》发行于新文化运动前夕,基本采用文言。如:

第一课《学堂》:学堂暑假,一月已满,今日早起,穿新衣,入学堂,先生授我新书,告我也,汝读此书,当比首册,更有味也。

第五课《晓日》:天初晓,鸟啼树间,披衣下床,推窗一望,东方已白,红日上升,流霞成彩,未几霞散,日光射入室中,鸟声渐少。

第六课《衣服》:人之衣服,所以护身。我国衣服,长而大,故舒泰。外国衣服,短而小,故轻便。今学堂体操,衣服短小,亦取其轻便也。

这些课文句子凝练,意思浅近明白,读来隽永有味,毫无佶屈聱牙之感。从笔法上看,有叙事,有写景,有状物。

韵文是汉语的重要特点。汉赋、唐诗、宋词等,从语言形式上均属于韵文,有三言、五言、七言等。旧时私塾读物便大量采用韵文,如“三百千”、《弟子规》、《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商务老课本也继承了这个特点:

《采菱歌》:青菱小,红菱老,不问红与青,只觉菱儿好。好哥哥,去采菱,菱塘浅,坐小盆。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

《放假歌》:学堂乐,乐何如,请君听我放假歌,吾曹自到此,一岁忽将过,同学相亲爱,先生勤教科,读书已二册,识字一千多,学堂乐,乐如何,请君同唱放假歌。

课文清新活泼,跳动着欢悦、和谐的旋律。从《放假歌》中,能看出脱胎于《明日歌》的痕迹。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的出版年代晚于商务老课本,从语言风格上已显示了文言与白话融合的痕迹:

《秋天早上好》:秋天早上好:白云飞,红叶飘,月光淡淡星光小,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得到。秋天早上好:墙角边,树枝梢,虫声唧唧鸟声闹,只有早起的人,才能听得到。

《长虹一道》:雷雨过后,夕阳返照。天空中,谁架起长虹一道。你瞧,多么美丽、光明、奇妙!像一面没有弦的弓,像一条没有柱的桥。一霎时,云散天晴,便不见了。他,原来是晴天的预告。

这些篇章,既是散文,又是诗歌,既有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又有现代童谣的活泼、跳脱。

而30年代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小学高级学生用)已完全采用白话。如《雁》一课:

秋天,有一群群的雁在天空飞过,发出清亮的叫声。雁的家乡在西伯利亚地方。那里秋天就飞雪,到了冬天,什么东西都给冰雪盖没了。太阳只露一下脸,立刻又落了下去。如果再往北去,便是北极,那里足有半个年头见不到太阳的面。在这样又寒冷又黑暗的地方,雁怎能够生活呢?所以一到秋天,它们就结队迁移,向南方飞来。

这是最纯粹、典范的白话:流畅自然,清新优美,堪称“言文一致”的样板。但仔细体会,背后分明有“文言”的影迹,句子简洁凝练,念起来和谐婉转、抑扬顿挫,富于音节之美。今天的语文教科书编者,恐怕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来。原因很简单:缺乏坚实的文言根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与白话,本来难舍难分,就像一条河里流淌的水。时下小学语文课本的语言如同白开水,缺乏母语特有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从这3个版本的小学国语老课本中,我们看到上世纪前半叶汉语从文言到白话的嬗变,也看到母语自我更新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上世纪30年代文言白话争论最炽的时候,林语堂在《与徐君论白话文言》一文中说:“一国的文字是国人的公物,谁也不能夺为己有,要望中国将来演出美丽又灵健的文字来,必不可有丝毫成见存心。我们必须冶文言白话于一炉,炼出一清新简洁富表现力的文字来,泥古泥今,皆做不得。”他又说:“现在许多人文章已经做到文白调和境地了。你可读了十行而不辨其为白话文言。将来文体总是趋这一途,得文言之简洁而去其陈腐,得白话之平易而去其冗长。”——信哉斯言!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国语 课文 文与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