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论“文化低保”订书看报有补贴:寒门子弟命运改变

2011年12月04日 10:19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周 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小时候刚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文革”结束还不久,吸引人的书籍不多,但高玉宝的《我要读书》,却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书中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初有书读的喜悦以及被迫辍学的绝望,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心里很有痛感。高玉宝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物质极端贫瘠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文化知识,仍然是非常渴望的,这是作为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遗憾的是,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尽管读不起书的现象已经非常少了,但仍然有很多人,由于生活的艰辛,只能望文化而兴叹,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已近乎消失,文化消费已经压缩到低得不能再低的程度。对于物质上极度贫瘠的人群,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已经可以得到救济。那么对于在文化上无力消费的人群,政府和社会要不要救助呢?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人生而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何尝又不包括在文化上、精神上免于匮乏呢?

令人欣慰的消息传来,广东省作出决定,全省城乡低保户每人每年将享有一定的文化消费定额定向补贴,可用于订报、购书、看电影、看电视等基本文化消费。

低收入人群同其他人群一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消费的愿望,但他们的这种愿望由于收入所限而不得不自我抑制,几近于无,从而使他们本来就不高的生活质量更显得黯淡。而广东省实行“文化低保”,其意义首先就在于满足了低收入人群的文化消费愿望,保障了他们最基本的文化生活,或许这一在很多人眼中数额微不足道的救助,却会给他们艰辛的生活增添一丝亮色,增加更多希望。

“文化低保”更大的意义在于,低收入人群生活与命运的改变,或许就在这亮色、这希望中开始。目前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社会分层的固化,社会底层的人越来越少有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因而引发了人们“寒门难出贵子”的忧思。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是社会底层物质上的贫困,进而由物质贫困导致寒门子弟在精神上、文化上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学校教育的资源已经就非常不平衡,而课堂外的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则更是相形见绌,其成长因而受到种种阻碍,最终无力抓住种种机会,令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败下阵来。

相比起物质消费、物质生活,文化消费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在于其效用更加持久,可以累加,日积月累,提高一个人的素质,进而改变他的命运。花几十元吃一顿麦当劳,只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几个小时的效用。而花同样的钱读一本好书,其影响可能是几十年。一个贫困的家庭有了文化低保,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尽管仍然无力去消费IPAD,却有了机会一年读上几本好书,365天都能读到报纸,可以想见,这对孩子的成长能够产生多大的帮助。他的知识、情感、智慧、胸怀、眼光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更为自由、更具有行动能力的人,抓住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机会,甚至自己创造机会,改变命运。可见,“文化低保”切实开展,对于受助人群而言,这不是多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的问题,而是关涉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人命运的问题。

周云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文化消费 低保户 文化知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