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为何无人喝彩?并没有走进大众娱乐视线
中国原创歌剧如何再放新花?
11月30日,首届中国歌剧节在福州歌剧院闭幕。在歌剧节举行的20余天时间里,一共有16部歌剧接连上演,其中,两部《原野》在歌剧节期间同台竞技,成为本届歌剧节亮点之一。
在各种娱乐信息铺天盖地涌来的时代,首届中国歌剧节的举办,并没有走进大众娱乐视线,不过,这也符合歌剧在中国无人喝彩的现状。
关于首届中国歌剧节,有这样两个疑问:一是为何没有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潜在观众群更大的城市举行?二是为何会出现两部《原野》“撞车”的现象?
通过网上查找歌剧节的主办单位,第一个疑问很好解释了,作为主办方,福建省人民政府为歌剧节落地福州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有地方愿意为歌剧节埋单,推广高雅艺术,这是好事情,对于处在艰难转型期的中国歌剧而言,任何一点扶持都是最好的帮助。当歌剧逐渐丢失了它的观众时,政府出手推动,未尝不是好事。
其实,歌剧在民间并不乏热忱的爱好和支持者,这次“撞车”的两版《原野》,其中一部就来自于民间投资,由青年歌唱家刘璐萱和周楠饰演的《原野》,被称为“80后青春版歌剧”。这个称谓包含有两个重要信息,一是80后演员开始接棒,他们是中国歌剧的未来;二是为歌剧赋予青春气息,有望摆脱歌剧留给人们的沉闷印象,有助于重新把观众拉回剧院。
民间创作的歌剧首次进入被官方表演团体垄断的歌剧表演,这是首届中国歌剧节的一大突破,联想到眼下正在火热讨论中的文化体制改革话题,不难预料,文化领域对民营资本的开放,会为文艺演出活动尤其是高雅艺术活动带来新的活力。但有一点需要警惕的是,歌剧节不应“为了高雅而高雅”,也不应为了政绩而办,想要发展好中国歌剧,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这关键两点。
所谓“守正”,即歌剧的艺术魅力不能丢,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随意更改专属于歌剧的艺术特征,削弱歌剧的核心。而“创新”则意味着歌剧必须要放弃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沉疴,抛掉沉重的思想包袱,在表现形式、表演甚至剧情改编方面,都要有大的动作。没有“守正”的创新,是对艺术的不尊重;而没有“创新”的守正,是不求进取。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新的灵感,需要歌剧工作者下一番苦功。
不是观众不爱歌剧,《卡门》、《茶花女》、《爱的甘醇》等国外歌剧经典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也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
相比而言,中国原创歌剧的蒙尘迹象已不是一天两天了,虽然偶也有演出,但上座率却每况愈下。当前,通过再创作让经典中国歌剧再现魅力的同时,更紧迫的任务是投入人力和财力,创作新的受欢迎的歌剧作品。只有新的与旧的交相呼应,才能强力撬动歌剧这块就要僵硬的生存土壤,让歌剧在中国开出一朵朵新花。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