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市场为何乱象丛生?市场经济也应有道德操守
最近,文物鉴定领域屡出“新闻”,从“徐悲鸿遗作”被指假作,到“金缕玉衣”骗贷事件的发生,闹得沸沸扬扬。昨天,本报“文化周刊”也就当前热遍全国的“电视鉴宝”现象做了详尽的报道和分析。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拿出来再说一说。
当前的文物交易市场被许多人称作“乱象丛生”,以假充真,赝品横行,其嚣张的行为真让人叹为观止,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那么,这种乱象的根源究竟何在呢?我以为,文物鉴定专家至少要负大部分责任。
文物鉴定是文物交易的前提,在文物市场上,用五花八门的“专家鉴定”做包装的赝品、伪作比比皆是,都是拉大旗,做虎皮,希望卖个好价钱。这种“专家鉴定”,不仅在交易市场上可以发挥其保驾护航的作用,而且,在银行贷款以及艺术品信托领域,也是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金缕玉衣”骗贷事件的发生,人们质疑最多的,正是这几位国家顶级专家何以只是围着玻璃柜子转一圈,就给出了“24亿元”的估价和鉴定,其行为之草率令人发指。
平心而论,我们似乎不能责备这几位专家“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有人说,既然有需求,就一定有供应,这是一种供求关系;而且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服务都是有偿的,有付出便有回报,也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也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至少也不能把假的说成真的,把伪作当成真迹吧。
再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身居公职的所谓专家,是不能为民间收藏提供鉴定服务的。但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公职人员参与民间收藏鉴定活动的身影,电视节目天天在那里播出,所谓“偷偷摸摸”只是说说而已,并不见有人出来制止或追究。这种大撒把式的管理,恐怕也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从这个角度来看,主管部门是很难摆脱失职之嫌的,而对文物鉴定的立法工作也是刻不容缓的。
无论如何,文物鉴定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道德自律,不能为金钱、权力所左右,也不能被娱乐万能拉下水。有人常以“看走眼”为托词,为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鉴定做辩护,倒也证明了在文物鉴定领域只有个人经验是靠不住的,专家们在这种场合还是慎开尊口为妙。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