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学者方朝晖:国学是安身立命之根本 鲁迅思想有误区

2011年09月18日 10:14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陈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博士毕业后,方朝晖遭遇了一次真正的心理危机。

那时,正逢全民“下海”的热潮,蹲在一家小研究所里,方朝晖看不到自己生命的方向,他不想去经商,可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又是这样寒酸。

他的专业是西方哲学,然而,当他痛苦时,专业却不能给他丝毫安慰。

一个不能温暖心灵的学问,有什么意义呢?方朝晖苦苦思考着,思考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他转向了国学,在哲学生眼中,那里只有粗疏而简陋的逻辑体系。

无数人劝方朝晖,但他没有回头:“我当时进入了一种困境,寄望从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寻找灵感,激发活力,那时,我对其他已失去了兴趣,把这看成是救命稻草。”

就这样,方朝晖渐渐地融入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之中,这精神,支撑着他一路走下来,于是,便有了这本《文明的毁灭与新生》。

整整100多年了,国人一直在争论,该怎样认识我们的传统,它究竟是一份宝藏,还是现代化的阻力?特别是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我们终于富了起来,却发现心灵已失去目标,而脚下的道德基础,正在日益松动。

人,为什么活在天地间?我们,怎样走向未来?我们的民族与国家,该拿什么呈现给世界?

在自己的书中,方朝晖沿着多元现代化的思路,给出了他的解答:重铸中国文化理想,因为,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国学应吸纳科学成果

北京晨报:在许多学者眼中,“国学”已成贬义词,您怎么看?

方朝晖:也许是搞国学的人太多了,其中确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另一是GDP快速增长后激发出的盲目自大。我认为,如果不能对世界其他文明成果发自内心地赞美,不能对别人的伟大与优秀感同身受,那么,这就是伪国学,并非真国学。

北京晨报:为什么国学变味了呢?

方朝晖:这与学科限制有关,目前搞国学的多是哲学专业背景,将国学单纯地理解为哲学,总在寻找概念和解释概念,可国学哪有那么多概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还能解释出什么新花样?人类任何传统应源自深厚的生活基础,而非概念建构起来的,如果陶醉在几个概念中,就会在情绪上与西方文化对立,甚至歧视和妖魔化对方。在今天,国学应坚持两点:首先,它不是单一学科,应充分吸纳现代科学的成果,第二,任何一种传统思想都不是形而上学,应结合其具体的历史土壤、文化环境。

信仰不需要科学来证明

北京晨报:可您这么一说,国学概念就太宽了,那么国学岂不成了一切?学它的意义何在?

方朝晖:还是举例来说吧,我上大学时也读典籍,但只是把它当成知识,到1990年代中期,个人信仰出现危机,便重新读国学,这时就换了一种心态,不再把经典当成功利的研究对象,学它是为了实践,而不是为了写书。读的方法不一样,收获也就不一样,心灵渐渐有了滋润感,生命深处得到感动。信仰与知识不同,作为人,我们不可能靠知识活着,必须依靠信仰,信仰是科学无法证明的,但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价值。儒家也是如此,它不是知识体系,而是精神价值传统,只有进入它,你才能真正理解它。

北京晨报:您不会说“信则灵”吧?

方朝晖:是存在这个问题,信仰有时会让人无法自拔,从而丧失了批判性,不自觉地为它辩护,所以我们既要接受精神传统,同时也要理性思考,两者并行不悖。马克斯·韦伯说资本主义精神源自工具理性,可人家并不是完全的工具理性,在欧洲,一个三五百人的社区就会有一座教堂,信仰并没被科学毁掉。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国学 方朝晖 文化进化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