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网络语言盛行 不能妄图屏蔽
2010年12月26日 10:08 光明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就在后人沉醉于唐诗宋词的韵味,并试图解读其深刻的内涵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语句在当年的地位不过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已。

现在广为盛行的网络语言,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瑰宝?

本文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12月26日05版,作者:高赛,原题:《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信大家对这些诗词大多耳熟能详。就在后人沉醉于古典文化浓厚的韵味,并试图解读其深刻的内涵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语句在当年的地位不过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已。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网络语言如今的境遇与当年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辙

再来看看流行歌曲这些年地位的转变吧。从早先的“精神污染”到“儿童不宜”,再从“广为传唱”到老年人热爱的“公园舞曲”,流行歌曲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广为盛行的网络语言会不会是当年流行歌曲的翻版?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瑰宝?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即由网民创造,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曾经,词语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时代,如今,词语的变化之快,让一些人无所适从,更难以找到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词语。自从有两会代表提出要屏蔽网络语言以来,网络语言本身就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该屏蔽,有人说该保留,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凸显中国人文化匮乏,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就是快餐,吃完就忘记吃了什么,相比满汉全席来讲不足为道。

“躲猫猫”“犀利哥”“猪坚强”“范跑跑”“郭跳跳”……如今,对于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及学者都认为,网络语言会给汉语造成污染,破坏汉语的纯洁,进而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坚决反对中小学生接受、使用网络语言。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彭国钧在自己的新书《简明实用文言语法》中这样写道:“现在生造词汇的现象很突出,网络语言是社会习惯语言,但它只是为部分人服务的,不应该进入民族语言中。”彭国钧以“粉丝”一词为例,他认为这是个来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词,不符合中华民族语言的DNA,不应该被媒体和个人广为传播。

遨游在互联网上已经无法回避这些似懂非懂的词汇

201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不少红遍网络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力”、“蒜你狠”等极其普通的言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红,成为常用的语言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了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令人想不到的是,该标题一夜之间受到全国网民和读者的围观,事件本身在第二天也成了一则新闻。网友们对《人民日报》标题使用网络词汇“给力”感到新鲜,高度关注,并展开热烈的议论,至今热情不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高赛 编辑:刘嵩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