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外国人归还文物所表现出来的良知很珍贵
2010年10月25日 11:23 钱江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周六,白岩松在央视《新闻周刊》里讲述了一个跟圆明园有关的故事:201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不是“八国联军”)洗劫150周年。这个纪念日,圆明园管理处请来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新西兰的玛丽·鲍琳。她是一位农场主的妻子,21年前,婆婆送给玛丽一对中国花瓶当圣诞礼物,瓶子附带的小卡片上写着:瓷瓶系从北京中国皇宫中所夺(These vases were looted from the Imperial Palace,Peking)。玛丽研究了丈夫的家谱发现,上溯五代,夫家有人在英军99团服役,参加过英法联军侵华战争,1860年攻入了圆明园。玛丽·鲍琳断定婆婆送她的这对花瓶来自圆明园。

玛丽·鲍琳认为,从别人家抢来的东西必须还回去,2000年,玛丽在一个活动上遇到了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政务参赞郭贵芳,向她表达了要归还瓷瓶的愿望。虽然,经专家鉴定这对花瓶不是圆明园内的皇家器皿,但圆明园仍然接受了玛丽的捐赠。圆明园罹难150年祭,玛丽和她的两个儿子应邀请来华参加纪念活动。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圆明园遗址。他们都流泪了。玛丽·鲍琳说:“我们想道歉,请求你们原谅我的家族过去在这里做的一切,不管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我们想纠正以前的过错。”

“以前的过错”,并不是玛丽的过错;“道歉”——丈夫祖上五代某个人的过错,何必揽到自己身上?“过去的事”不让它“过去”,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两种处世哲学,也许不能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但是,在某些时候,在某些问题上,视野、胸襟、境界的大小、高低之分,会不会比对错之分更重要呢?

因为现实利益冲突,因为历史过结,因为文化、宗教、风俗等等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会充满对立、仇恨,个人在其中似乎很渺小,只能是无数微不足道的棋子中的一粒,似乎根本无法对整个棋局有一点点作用。因此,相形之下,玛丽在一件看似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良知、责任感,就格外珍贵与稀缺。“良知”、“责任感”,看似柔弱且无形,但它能沟通互相隔绝的人心,消弭仇恨与隔阂。炮火可以摧毁坚固的建筑,但不能摧毁理想与信念。

在英国、法国的一些博物馆,从中国或其他国家抢来的文物、古董,至今还在那里炫耀着前辈的武功,让强盗的子孙借以缅怀业已逝去的荣光。这些东西值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些重大的、关乎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命运的事情,不是一句“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就能过去的;如果没有一个公道的、合理的、为人类良知所认可的“说法”,历史永远是一个不能愈合的伤口,一处时轻时重,不断发作的炎症;当“过去的”永远无法“过去”,横亘在未来的道路上,现实就永远是历史的人质。复仇不能带来和解,但和解也不是不分是非的和稀泥。玛丽所为,代表着人类摆脱人质困境的努力。即使个人生活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但不能阻止心灵去寻找自由的天空。

即使玛丽·鲍琳归还的,确实是圆明园的宝物,也远不如她带给我们的感悟来得珍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