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从电影院出来,我打算沉淀几天再写点什么,于是找到原著读了一遍,又上网浏览了一些网友的评价。不经意间,看到了崔永元对《山楂树之恋》电影剧组的一段访谈,张艺谋和主演周冬雨、窦骁悉数出席。其中崔永元关于电影的几句感慨,让我觉得有话要说。
崔永元说:“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谈恋爱不太在乎物质。所以我就看得懂这个影片,比如说一根油条有多重要,给静秋买那个雨靴、买身运动服有多重要,那时候我们都不懂。”
崔永元又说,大家对物质上没有太多的向往,没有房子、车子的概念。我想,这是量的多寡,而不是质的区别,这是客观条件的局限,而不能说明感情生活的纯净度。但在那个年代,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块钱,甚至更少。可以说,冰糖葫芦,堪比今天的鱼翅燕窝;雨靴运动服,堪比今天的香车锦衣……
影片竭力想留下那个年代人们的清纯,但为什么给人深刻印象的是这些?网友甚至戏称为“富二代泡妞记”,这是言过了。但影片在素材剪辑和导演表述上是不是有问题呢?在原著中,还有静秋的心理状态,还有老三思想上的丰富和超前,还有老三为静秋代笔革命教材,为静秋漂洗床单……
以纯美电影的经典之作《情书》为例。该片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两个藤井树的巧合、同学的捉弄、拿错的试卷、图书馆无言的共处、写满名字的借书卡、毕业手册、跑道等,这些铭刻着青春回忆的物品和片段,一次又一次感动观众。《情书》最大的成就,在于故事和细节的完美结合,发散着晶莹纯粹的冰雪之光。电影《山楂树之恋》呢,观众的聚焦点却在老三不停地给静秋送这送那,为精神内核选择了物质表述,出现错位几乎是必然的。
我相信张艺谋和崔永元都是真诚的。那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们真诚地相信那个年代是“史上最干净的”,而今天则是物质的。然而无论什么年代,爱情都有自己的“三大件”:上世纪60年代,大木床、大衣柜、桌椅;70年代,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80年代,冰箱、黑白电视机和洗衣机;90年代,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录像机(影碟机);现如今,“三大件”升级为房子、车子和票子。
爱情,所有浪漫的、唯美的、外表华丽的、灵犀相通的、穷尽一生相守的,所有压抑的、失之交臂的、无能为力的、阴阳相隔的、历经辛苦未成正果的,如果仅仅以时间段来粗分,是对爱情的不公。
爱情,甚至根本不能以纯度来评定。老三的一句“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感动了无数观众。因为一方逝去而定格的爱情也许是最纯的,但相爱容易相处难,没有经历生活的磨合、时间的磨砺、现实的考验,这样的爱情,是真实的吗?
相形之下,张艺谋10年前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更加质朴与纯粹。同样的年代,同样是乡村爱情,《我的父亲母亲》可以说是“山药蛋派”,没那么多花哨,但实在;《山楂树之恋》就是“荷花淀派”了,精致,唯美,但贫血。
即使如此,电影《山楂树之恋》整体看来还是成功的,堪称“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整体风格清新婉转,韵味悠长,色彩简洁干净,节奏控制有度,人物塑造比较成功。男女主角质朴的表演、青春的形象、绚烂的笑容,说服力还是很高的。在调教新人方面,老谋子的高明毋庸置疑,一向为人称道,如果拿来和前段时间引起广泛争议的新版《红楼梦》相比,导演功力高下立辨,也许只有李安、姜文等少数人堪与老谋子比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李越 编辑: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