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语琴声
最近几天,网络上谁最红?回答是“小月月”。国庆假期的最后几天,极品女“小月月”迅速蹿红。短短两天时间,“小月月”原帖点击率超过600万次,网友回复3万余条,其衍生品贴吧、论坛等也应运而生,网友们甚至还戏谑地成立了“拜月一族”。
据网友“蓉荣”介绍,“小月月”是她高中同学,国庆期间,带着刚认识的男友“小W”到上海看世博。在上海的两天一夜间,“小月月”让“蓉荣”和“小W”遭遇了无比复杂而又痛苦的经历:尽管拥有160斤的健硕体格,却经常使用“低血糖、头晕”的招式晕倒;和“小W”只见过两次面,却已对其爱得死去活来;由于“蓉荣”和“小W”单独说了几句话,就给“蓉荣”冠上“狐狸精”称号……和当初的“贾君鹏”一样,“小月月”是又一个“无厘头”,不承载意义,不具备思想,更不体现境界,但她的横空出世,再次吸引了无数网友围观,我们似乎听到了他们欢快的尖叫,看到了他们兴奋莫名的神情。
青年亚文化时常呈现出沉沦、颓废的色彩,年轻人对所谓标新立异乃至夸张扭曲的东西趋之若鹜。网络化时代,在网络的放大与强化之下,青年亚文化甚嚣尘上,一个个“网络红人”往往会在一夜之间如幽灵一般充斥各个角落。当然,“小月月”的蹿红,也与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有关。王朔小说《橡皮人》中的“我”,是一种“没有神经,没有痛感,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在如今的中国,这些无梦、无趣亦无痛的城市生物,正形成一个庞大群体聚集在网络上,每次网络红人一出现,他们往往一哄而上,消费着这些文化怪胎。此次,大众对“小月月”的消费,同样呈现出令人震惊的癫狂状态,而癫狂过后,是更强烈的空虚、无聊与荒诞。不过,如果更深一层看,我们其实都是“小月月”的围观者,她的一夜蹿红也就更加“顺理成章”了。“小月月”的行为当然是扭曲的,甚至是病态的,但这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症状呢!围观“小月月”其实是我们共同心理的投射。当我们在社会上总是处于边缘状态,被房价、教育、医疗、人际、前程等等事情搅得头昏脑涨的时候,“围观”往往成为一种解脱方式,“小月月”于是成为最好的发泄渠道。
“小月月”的蹿红,背后当然也有恶炒的痕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文化现象。近几年来,网络文化审丑愈演愈烈,成为间歇性的文化病症,无数人追腥逐臭,沉浸在一种莫名的快感之中,这不但是一种意义的解构,更是一种精神的放逐。“小月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次次沉醉在“小月月”之中,无法自拔。贾梦雨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贾梦雨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