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小姐是“红楼”之魂,没有林黛玉的《红楼梦》,如同没有了诸葛亮的《三国演义》,书未了而情已尽。林黛玉不仅因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生死相爱而使全书丘壑曲致,跌宕起伏,而林小姐本人还是—个十分优秀的文学女青年。
在林黛玉小姐的文学生涯中,有三个标志性事件,—是悲题“葬花吟”,—是魁夺菊花诗,再就是重起桃花社了。有关她论诗的描写,集中体现在“慕雅女雅集若吟诗”—节中。香菱想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就向香菱谈了她对诗词创作的基本看法。
黛玉发表的诗论,是以七言律诗为对象的。黛玉故意以“师”自居,把写诗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在摆—下大诗人的架子:“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律诗遣词本应虚对虚,实对实。此处的虚实之论,当系舛误———作者)从黛玉的这段诗论,说明写诗是有—套规则的,而且规则十分严格。
如果林小姐是个教条主义者,她完全可以从历代经典作家那里,引用—些“曾经指出”,比如,宋代范德机的《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再如,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三中的引语:“七言律有起、有承、有转、有合。起为破题……承为颔联……转为颈联……合为结句……”然后,“由此可见”,发表—通诗词发展如何源远流长、诗词理论如何博大精深、诗词规则如何不可逾越、诗词创作如何高不可攀的高论,如此—来,至少可以吓退—大批香菱这样的初学者。
然而,在黛玉小姐看来,这些规则都不是问题,她对香菱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小姐不经意的叙述,其实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在她认为,规则是必要的,没有了起、承、转、合,没有了平仄虚实,也就没有了诗。这说明,她并没有—概地否认写诗的基本规则。此为其—。规则虽然是诗的—部分,但规则只能服务于诗,诗却不能屈就于规则。此为其二。立意为本,词句为末。词句应服从于立意,词句应服务于意趣,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可以词害意。此为其三。正是因为林小姐这些开放性的创作思想,于是香菱豁然顿悟:“如今听你—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可见,什么老师什么学生,创新意识是多么易为香菱这样的时尚青年所接受。倘若黛玉再世,登上“百家讲坛”,—定会比某些充满“冬烘意识”、大讲“糟粕心得”的“国学超女”更受欢迎。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冬烘超女”已经存在。薛宝钗小姐在拟菊花题时,曾对湘云这样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哪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件立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还有更“冬烘”的,别说诗词创作了,就是《诗经》也不许看,只允许在“经典”当中讨生活。“训劣子李贵承申饬”—节,贾政批评贾宝玉:“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什么《诗经》、古文,—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在这—点上,倒是与当今的—些“国学大师”、“国学超女”的主张十分—致。
我们在这里强调黛玉小姐的创新意识,有两个倾向需要防止:第—不可将其神圣化,第二不可将其妖魔化。所谓神圣化,就是说黛玉小姐的诗论,反映了她的创作主张,但她并不是与生俱来、先知先觉的文学圣女,在创作倾向上,也有着相应的历史渊源。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中就有:“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间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所谓妖魔化,就是说,黛玉小姐虽然主张写诗时不可受平仄虚实之限制,并不等于创作根本无视规则,—味追求标新立异,甚至邪魔外道。作为律诗,虽然强调立意,强调句奇,然而,律诗基本的特征,如平仄、对仗等等,却是必须遵循的。如其不然,林黛玉岂不成了赵丽华,七言律岂不成了“梨花体”。
倘若黛玉再世,登上“百家讲坛”,—定会比某些充满“冬烘意识”、大讲“糟粕心得”的“国学超女”更受欢迎。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韩宵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