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柠:学术不只是体力活,更需要智慧
2010年09月13日 16:46 羊城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周视角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操场上挤满报到的新生。师范大学的特点是女生多,不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是如此。我不大支持女孩子攻读博士学位,相信很多老师都同意我的想法。但这并不影响满校园走着低头踟蹰的女博士生,尤其是文学专业。她们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真心喜欢研究文学的,有害怕面对社会而要在校园多“赖”几年的,也有已经在大学里工作而不得不拿一个博士学位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一选择都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

我的这一想法一直不便说出来,担心会被人误解为“轻视女性”。其实我很尊重女性,特别喜欢阅读智慧的女性批评家的文章,它往往能够弥补男性思维的天然局限。女性思维的逻辑起点,总是与生命的真实经验密切相关,她们拒绝冰冷的、毫无生命感的逻辑,哪怕那种逻辑再严谨、再有体系。女性不仅仅形象思维能力超常,逻辑思维能力同样也可以是超常的。能够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女性,往往是一些男性望尘莫及的学者和批评家。

就人文学科领域而言,国外的如美国作家兼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英国作家兼文学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德国哲学家兼文学批评家汉娜·阿伦特等;国内的如作家兼文学史家冯沅君,作家兼文学批评家苏雪林,作家兼古典文学专家程俊英等。就这些天才的女性而言,其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直觉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相互支持、相互参证,使得她们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常人之所未言,并能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其独特的见解。

在人文科学研究中,思辨力和直觉力两者都很重要。思辨主推理和综合,直觉主发现和判断。所以直觉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节省体力,不至于在材料堆里累得气喘吁吁而不得要领。比较而言,直觉能力强思辨能力弱的,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但不影响她们成为优秀的作家。思辨能力强直觉能力弱的,不适合从事文学创作,却有可能会成为学者。如果我们的思维中直觉能力欠缺,只知道抱住“三段论”这件古老的“冷兵器”,那么学术研究一定会变成一件“体力活”,结果在材料堆里折腾得半死且收效甚微。

目前,人文学科研究沦为一种“体力活”的趋势非常明显。几年来审读博士论文的经验告诉我,那些论文从总体上看,问题意识不强,甚至没有问题意识。材料多如牛毛,观点难见踪影。粗看上去很有逻辑似的,但大多数是一种逻辑的平行排列,像一个“并联电路”,而不是对一个问题的纵深逻辑的推衍,或者说像教材而不像论文。

网络时代数据库检索很方便,好像在为我们节约时间,但“数据库或搜索器思维”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材料,如何选择和判断?如何提出真问题?如何结构整体叙事逻辑?如何把握逻辑推衍中“问题域”的复杂演变?依然是一个大疑问。许多人已然成为一个材料搬运工。除非超越“数据库或搜索器思维”,超越干体力活的方法,将敏锐的直觉能力和严谨的思辨能力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进而将大量精力放到对真问题的思辨和论述之中去;才能返回人文学科的心灵起点,直指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做一件智慧的事情,而不是做搬运材料的体力活。

如果学术研究成了一件“体力活”,那么女性、特别是体质较弱的女性,就不大合适去做了。如今的博士论文,动辄15万、20万字,进校后第一年要交数万字的“开题报告”,还得发表论文若干,然后是毕业前夕的“预答辩”,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博士生普遍感到不堪重负,女博士生更是如此。“青灯黄卷伴更长”,青春年华却面带菜色,眼珠儿转得越来越慢,脑子却并没有快起来,苦不堪言的样子,让人于心不忍。

对于人文学科研究而言,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封闭状态更可怕。真正的创造性,固然需要扎扎实实的材料占有和梳理的功夫,但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直觉发现能力。“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和发现,才是生命的本质属性,才不至于在重复中将生命消耗殆尽而两手空空,而是与生命经验的展开并肩同行。我甚至觉得,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会青春焕发、目光有神。这是不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神髓呢?

文化批评家 北京

张柠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柠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