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盗符号下的文化反思
——读怀旧船长《海盗王宝藏》
作者:赵兰健
《海盗王宝藏》是近年来小说创作中具有反刍意味和文化探寻的杰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海盗”是一个符号,被作者怀旧船长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作者以比较新的视角来看待海盗。说是写海盗,实际是反思这个民族对于海盗以及开拓精神的误读。说是写寻宝,可能是在寻找这个民族遗失的精神。感觉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有待探讨,这里不作评价。但能够以曲折的故事为载体,尝试以不同的角度解构中国海盗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海盗精神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借鉴,本身就很有意义。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陆地文化占主导,陆地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家学说以墨守成规为主导,墨守成规以内部斗争为主导。现在看来,小平当年的改革开放,真有明成祖的魄力,可谓盖世之功。
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忽略儒家文化的统驭力,毕竟坚持了几千年,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液里。海外的扩张,其风险也是极大的。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证明是短命的,侵略也是短命的,这一点儒家文化彰显出持久的生命力。
如何将儒家文化和世界发展潮流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的局面,是考验执政者和人民大众的课题。海洋世纪,目前还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停留在口头上。海洋世纪需要的不是如何实现海上霸权的问题,恐怕是一种思想,一种能调动人民潜能的力量。
海上的财富,取决于全球思维和战略目光。高层的决策当然关键,而全民的认识才是最强大的力量。郑和帆影的消失,取决于帝王的决策,所以昙花一现;西方列强的兴起,力量来源于民间,所以前赴后继。这也许是本质的区别吧。
当然,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散落在《海盗王宝藏》纷繁芜杂的情节中,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看点”,试谈如下:
第一,小说的知识性非常丰富。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常识。然而这些常识,大略涉及了几大方面:一是海洋知识,关于海洋文化的历史、地理、人物、文化,这都是当代小说中极少提及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当前的中国,不是哪一个人,而是整个民族都需要补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民众对蓝色文明、蓝色经济的认识,因为它已经迫切地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掘;二是人文知识,包括传统文化、风俗人情、饮食地理、建筑风物、武术书法等等,这些知识,不是照搬西方小说,而是我国独有的带有浓浓民族情结的东西,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依存之本,是我们心灵得以寄托的根,无论我们的现代化搞得如何,这种民族记忆的东西,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灵魂的支架,使中华民族不至于像一些经济发达但左右摇摆的小国一样陷入浮躁和自卑,重复它、理解它,有助于我们反刍、发掘它的深层内涵,提升民族的自信心;三是海盗知识。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将中国海盗重新作了定义,即为“探索海洋和扩张贸易的先驱”,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海盗大相径庭,让我们认识到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海盗之“道”,既吸取了中国文化的营养,又有自主开拓意识——以林道乾为代表的明代海盗,不是单纯的杀人放火、抢掠商船之辈,他们在探索一条与中国农耕文明并行的道路,就是打通商上商路,实现贸易自由。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中国大部以农耕文明和孔孟文化为根基且积淀了千年的情况下,其封闭、保守不是游离在大陆边缘的海洋文化(海盗文化)所能撼动的,林道乾不能,王直不能,郑芝龙也不能。但恰恰是这游离于大陆边缘的文化,是中国惟一可以与西方世界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也恰恰吃亏在忽视了这个中间媒介而等来了丧权辱国的历史。那么,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续上了这种文化,慢慢将陈旧的、落后的文化与之相接,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以开放的海洋文化为突破、以西方资本主义理念为载体,形成了当前的所谓“中国特色”。我想,作者意在表现这种变迁,那么,这部小说的意义,超出了单纯的“寻宝”意义,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以今人的探索,去发掘历史和镜鉴未来。从这种意义上讲,萧邦和林一姝,只是起到一种“镜面”作用。因此,《海盗王宝藏》对传统文艺理论提出新的命题:小说并非完全写人为第一要义,而是通过人物的活动,发掘在历史背景中丢弃的珍宝,反思民族运行轨迹中出现的偏差,为今人所参鉴。
第二,故事讲得趣味横生。通常,一部小说,无论有没有思想,首先要好看,要让人读得下去。这部小说在讲故事上是很有特点的,能将千头万绪井然有序地排列组合,不露痕迹地将上述的各种知识和理念融入其中,没有说教的痕迹,亦没有牵强的说理。首先,对海盗的勾勒,凡说理、论证,都是借身份相当的人物之口描述的,而且为了不使读者感到沉闷,作者精心地布置了数个人(费教授、张船长、董商儒、岑献武、德恒大师等)来讲海盗,巧妙地将一个系统的海盗观穿插进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中国海盗形象。那么,从开篇的林道乾杀死亲密伙伴,到后来的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对林的崇敬,至最后林道乾以民族大义为重,可以窥得林道乾是一个复杂的海盗,这与我们看到的西方作品中的海盗(要么凶残至极,六亲不认;要么滑稽可笑,形象颠覆)有本质的区别。当然,林道乾的形象不是单一的,他既有嗜血海盗的属性,也有草莽英雄的豪情,更有时代先锋的特点。只有将时代背景与这位来自潮汕地区的海上贸易开拓者结合起来,才能对这个东方海盗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小说采用了推理的叙事手法,以高级萧邦追查祖国宝藏、林一姝寻找祖上宝藏以及报仇雪恨为基本叙述手段,让人在一连串谜团中欲罢不能,除非作者将谜底揭开,否则很难作准确的推测,这也是作者熟知读者欣赏习惯、擅用通俗小说情节需要悬念强化来推动的手法,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再次,作者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想像力丰富,跳跃性很强,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功地继承了传统小说家讲故事的风格,使故事的悬疑强度一直得以保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传统的重内涵而轻故事的作家所缺少的调动手段。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没有刻意追求情节的刺激而牺牲了小说的内涵,我想,这是悬疑推理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突破!
第三,人物鲜活,语言简炼。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似乎只有萧邦、林一姝等人,而故事中描写的古今“海盗”们,都具有复杂的形象:他们的行为,构成了他们的大奸大恶,但其平时的表现,又具有“正义”和“可爱”的一面,如董商儒这个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既是一个心机深沉的“现代海盗”,又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毅力的商人,几十年忍辱负重,读来让人“感动”;岑献武是一位武功卓绝、具有民族正义感的武林高手,他的一生经历风雨,在寻找国家宝藏的过程中显示出超凡的智慧,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又不能自持,最终死于宵小之手,令人扼腕。而对于主人公萧邦的感情,作者着墨幽深,将他和前妻刘素筠的情感以及搭档林一姝的情感放置于复杂的寻宝历程中,着力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警探在情感面前的摇移不定、拖泥带水,增强了英雄人物的真实性。总体看来,这部小说实际上将“寻宝”作了细致的解构,即分层表述了寻找财富、寻找情感归属和寻找大国信心,从探寻价值到寻找真爱再到民族文化寻根,几个层面的立体交互和映衬都暗藏玄机。因此,《海盗王宝藏》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故事,更是通过人物的情感、行为,鲜活地表现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人性表征,从而避免了通俗小说中人物容易脸谱化的诟病。在语言方面,《海盗王宝藏》力求简炼、准确,对专有知识的描述也较为贴切。对小说中的人物,如董商儒、费龙潜、枯荣大师、老首长等,虽然着墨不多,但很鲜活,符合人物的身份;对于林一姝,作者以一个美籍华人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以及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有益于从不同角度审视发展中的中国;对于“三地四国”的“现代海盗”,隐约可看出一种国际争端的意向(正好切中了当下中国的海洋危机),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总之,《海盗王宝藏》的成功,在于作者具有一定的历史观感和国际视野,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海事知识),具有糅杂多种小说元素的能力,才将其写得万象更新、趣味无穷。但这一切,倘若没有历史文化背景,其“小说核”就无法形成,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就会大打折扣。所幸的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幸甚!
附:《海盗王宝藏》简介
据传,明朝海盗王林道乾在南方秘密海域埋藏了富可敌国的宝藏,四百年来林氏后人及仇家后代不断探寻。高级警探萧邦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现代海盗”展开了智与力的较量,海盗王后人林一姝九死一生,遍访东南海沿,终于在与各路寻宝集团的角逐中穿过层层迷雾,陆续发现了“阿波丸号”遗宝、郑和宝藏和海盗王宝藏。然而,令寻宝者惊奇的是:海盗王一生心血,竟是中国重振航海强国雄风的秘密……
本书除了惊险、曲折、离奇的情节,还展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航海、造船、武术、诗赋、书画、雕刻、术数、建筑、饮食、民俗等东方文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赵兰健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