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掘是否造假?学者阎沛东向媒体出示了 “铁证”——一个村民写的书面证明,声称自己被要求参与造假,和另外一人将伪造的石碑埋入空墓中。阎沛东还说,他已经掌握了18份“铁证”,还定制了假石碑,并将买下造假的模具。
此“铁证”一出,曹操墓真假之争就到了新的阶段。假如这份证明书为真,那么这段公案将不再是学术争论,而是一起赤裸裸的丑闻。卷入其中的政府官员和大小学者,都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假如这份证明书有假,那么阎沛东及所有“反曹派”学者此前的豪言壮语都将变成滑稽笑话,永远被人耻笑。
两周前,全国23位专家学者聚首在苏州,从各个方面提出质疑,认为曹操墓的发现和发掘过程,乃人为策划,蓄意造假。曹操墓考古队领队潘伟斌随即针锋相对发表声明称,将对论坛的组织者倪方六等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如今,面对阎沛东的“铁证”,潘伟斌不能再犹豫了,必须诉诸法律,才能自证清白。否则,这纸义正词严的声明,将被认为是虚张声势。
曹操墓从发掘开始,就争议声不断。对于一座历时久远、屡经盗掘的古墓,有争议本属正常。假如只是不同的学术见解,此争议很有可能绵绵无期,难有结论。造假就不一样了,学术之争变成了是非之辩。而且,假如造假成立,这到底是一起学者欺世盗名的个人行为,还是由公权力发动、多方参与的联手策划,性质也完全不同。一个是个人的品行不端,一个是公权力的极端滥用。假如是前者,调查起来也相对容易;倘若是后者,那么司法进程大有可能会遭受阻碍。
事实上,从一开始,此案的争议就不是纯粹的学术之争。质疑所指,其实是学术背后的权力影子。一个古墓要不要挖掘,在中国现行体制之下,本身就不掌握在学者手中,而是由政府官员说了算。政府官员所关心的,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发掘古墓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因此,曹操墓的认定,并不是在发掘之后,而是在地方政府决定投入资金之时。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从来都罔顾学术之道,也根本无视学术争论,发掘假墓不要紧,只要游客不给假币就行——8月15日,安阳政府宣布,曹操墓9月份对外开放,门票价格初步定为60元。
在旅游经济的诱惑之下,各地纷纷发掘各种稀奇古怪的历史文化遗产,修建“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怪状。这些 “古迹”、“故居”的建造过程中,都少不了学者专家的 “学术支持”。这些学术的水分之大,外行也感到脸红。这种学术到底能走多远?无论阎沛东的造假指控是否成立,它都提醒人们,在此格局之中,学者配合政府预埋“文物”来行骗,也并非完全超出想象。
学术要想清白,权力必须远离。文化古迹的发掘和保护,是地方政府的工作内容,理当纳入其政绩评估,但是不能成为其财政来源。
(作者为资深媒体评论员)□长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