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走出影院,许多人的眼睛红红的,有人还在擦着眼泪……电影《唐山大地震》自7月22日公映以来,在各影院门口,这样的场景一再出现。一些看完电影的观众说:好久没有这样感动过了。7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传来消息,从7月22日零点至7月25日24点,《唐山大地震》的首周末票房超过1.6亿元,创国产影片同期票房新高,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10年全国影片产量有望达到500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然而,在这样的高速发展中,真正叫座又叫好的国产影片却并不多见,既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生活,又备受观众青睐的则少之又少。观众和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中国电影如何突围?《唐山大地震》带来了启示。
集体形象还是个体形象?
中国电影呼唤新的叙述方式
看名字,有人会习惯性地认为这是一部抗震救灾题材的影片,会充溢着宏大叙事和英雄气概。
不搞宏大叙事,不拍抗震救灾——导演冯小刚坚持采用小说《余震》的故事原型,将表现唐山大地震的切口浓缩到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表现主人公李元妮一家人长达32年的情感救赎过程,通过他们各自经历的高考、恋爱、下岗、南下打工等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唐山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对地震及灾后个体经验的呈现,贯穿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始终。
对此,冯小刚表示:“不管是《集结号》中的谷子地,还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在我看来,任何宏大的命题,只有通过对个体经验的表现,才能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意义。这样的人物和故事,才能‘接地气’。”
面对一个灾难性的历史事件,叙述的对象是面向集体还是面向个体?是面向社会群体行动还是面向个人心灵承受?“过去面对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往往是选择面对集体,怎样抗震救灾,怎样重建家园,怎样体现出我们放之四海而皆知的那些道理和精神。这样的表现方式取向非常正确,但在取向正确的基础上,存在艺术叙述的不合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这种艺术叙述的不合理在于,过多地突出了电影的宣传功能、说教功能,使现实主义创作的某些方面走向衰退,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
其实,《唐山大地震》并不是没有“宏大叙事”,只是这种叙事是隐含在个体命运之中呈现出来的。当小女孩方登在震后的雨中醒来,看到周围的断壁残垣和爸爸的尸体茫然失措时,一位解放军叔叔过来默默地抱起她;当李元妮背着受伤的儿子赶往救护点,极度的悲伤和劳累使她近乎晕厥时,又是两位战士及时出现,将母子两人背起来……一个个看似平淡的场景,分明让人感到了一种力量。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表示,“面对地震题材,传统的表现方法更多的是展现抗震救灾的宏大场面,其实这部影片也表现了解放军救援抢险的场景,但突出对个体经验的表现,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感动。”
张宏森认为,艺术叙述从个体经验入手,使《唐山大地震》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实现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突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现实主义的现代化转换,就是在借鉴现代电影的各种叙事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回归现实生活,实现与当下观众审美诉求的对接。”
现实生活如何呈现?
中国电影不能缺乏温度
影片上映以来,“你哭了吗?”成为很多看过《唐山大地震》的观众相互交流的一句话。然而,留在观众心中的不只是悲惨和苦难,更有亲情的可贵、生命的宝贵、生活的温暖和希望。冯小刚说:“虽然《唐山大地震》中李元妮一家历经各种苦难,但我仍然希望每个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心里都有一点温暖和爱。”
“这部电影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它对灾难现场的营造,而在于它的情感内涵。”王中磊说,“任何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影片,都必须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观。对中国人来说,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是主流价值观,重视亲情也是主流价值观。”
“过去一些导演对情感的表达有个很大的局限,就是满足于状态的呈现,满足于情绪的宣泄,导致它缺乏温度,所以观众还是不买他的账。”张宏森认为,《唐山大地震》对母女心灵之门的洞开,亲情冰川的消融,恰好获得了观众的情感认同。
怎样赢得观众和市场?
中国电影需要真诚的态度
《唐山大地震》的创作团队集中了一批国内顶尖的电影制作人才,然而,《唐山大地震》呈现的却是最平实的电影画面。按照常理,《唐山大地震》的创作团队可以拍出非常炫目的画面,但导演却一再强调回到传统的拍摄手法。
张宏森认为,面对灾难题材,《唐山大地震》在电影语言方面的可贵之处在于,克制了创作中通常难以避免的技术冲动和戏剧冲动,避免了过度使用高科技、制造大场面,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更加强调自然。
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赢得观众和市场的认同,中国电影一直在努力尝试,或者试图将好莱坞的科技优势与东方功夫、文化传统嫁接,或者直接把容易在市场上赢得认同的模式拿过来,一些电影还运用了小品、二人转等一些流行元素。
当更多电影投资者和创作者还在苦苦思考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的时候;当一些人还在单纯为赢得票房而抓耳挠腮寻找噱头的时候,《唐山大地震》却以它最原始的真诚,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同。
张宏森说,“《唐山大地震》在方法上给我们的刺激不多,但我们还是被它吸引,因为它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其实方法并没有那么重要。”
中国的电影观众需要的,正是像《唐山大地震》一样真诚的电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刘 阳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