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 何必强拉古人撑门面
2010年07月14日 15:45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原以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足够悠久足够厚重,足够子孙后代细细分享,但看一看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之争,才明白,如果没有文化的自我生长与创新,再多的名人也都永远是稀缺资源,再多的通知与叫停也不能真的浇灭地方的冲动。

名人故里之争由来已久。看一看新闻,你就会发现,古人中的“一线大腕”早已被瓜分得差不多,许多小县城只得纷纷争当“二三线”古人的经纪人;值得景仰的好人已经瓜分得差不多,连有争议的人也被拉来大做文章,甚至,文学和历史传说中的虚构人物,也被今人拉来撑门面了。

问题还在于,“故里争夺战”的硝烟中,有几个是出于对名人景仰的?看看理学大师朱熹吧,为了一次所谓的880岁大寿,福建尤溪、建阳、武夷山和江西婺源四地一起献出了“寿礼”:投资4亿元的尤溪朱熹故居,投资1.2亿元的建阳朱熹祠堂、朱熹广场、半亩方塘等;投资3亿元的武夷山“理学圣地”游览区、“邹鲁渊源”游览区、朱子生活体验区等;而江西婺源的朱子龙尾砚文化园、文公湖度假村等项目总投资多达24亿元……用钱砸出来的“纪念”中,看似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文化工程,到底又有多少是为了弘扬朱熹博大精深的思想,又有多少是伪文化乃至反文化呢?

其实,欧洲争名人的风气也很严重:歌德有不止两个故乡,马克思也有三个。在瑞典,甚至有30多个地方挂着“诺贝尔故居”、“诺贝尔小屋”等招牌。但是,大部分故居几乎都保持原有的简朴风格,传达出的精神气质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不在于“争”,而在于怎么看待名人。

一座城市的历史有长有短,名人资源有多有少,是被历史注定的。一座城市的名片不是哪一个古人可以代表的,何必一定借古人来扬名?如果一个城市既不尊重传统,也不吐故纳新,纵使拉来多少古人撑门面,也是虚浮的。

享用前人的知名度,固然省去了艰难曲折的创新之苦,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能为后人创造出更多可以利用的财富,我们的城市不能形成更多带有这个时代气质的新名人,祖宗的饭总有一天会被吃完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杨雪梅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