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
端午等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沿袭千年而经久不衰,除了因为有一些外在的独特饮食、风俗和娱乐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核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亿万民众心中。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来说,不仅认识上存在不小偏误,实践起来也十分有害。我们必须反思目光短浅的功利化、商业化、娱乐化倾向,让传统节日回归精神本源,更有文化、更有内涵。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国家级端午文化节16日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举行。凭江祭吊、龙舟竞渡、骚坛诗会、文化论坛……人们在一片粽香之中,积极参与端午节的各种民俗活动,感受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的魅力。不过人们也看到,在不少地方,端午节更多地被拿来当作政府招商、企业谋利的噱头,充斥着商业炒作、旅游开发、假日经济的喧嚣,而节日本身的精神文化内涵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消解了。
其实,不独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些年同样也过得越来越商业化、娱乐化,越来越缺少应有的文化内涵,这种不良现象已经引发了民众的普遍担忧。作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端午等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沿袭千年而经久不衰,除了因为有一些外在的独特饮食、风俗和娱乐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核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亿万民众心中。而时至今日,很多人名义上打着复兴传统节日的旗号,却只顾着追逐经济利益、地方政绩,大搞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热衷于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包装和炒作,甚至将节日简单化,直接与消费某种食物划等号,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来说,不仅认识上存在不小偏误,实践起来也十分有害。
诚然,所谓节日一般都少不了商业和娱乐的因素,古今中外基本同理,但商业和娱乐却从来都不是节日形成的全部动因。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更多的蕴涵着自然常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民族精神等等文化内涵,其中流淌着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可以说,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深深地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进程和民族的命运。这个道理应该成为我们全民族的高度共识,而捍卫、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集体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反思目光短浅的功利化、商业化、娱乐化倾向,让传统节日回归精神本源,更有文化、更有内涵。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力量可以通过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各种形式和载体来展现,但以文化人、凝魂聚气的功能决不应忽视甚至丧失,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灵魂决不应扭曲甚至消解。复兴传统节日,不应只重经济指向而忽视文化指向,而应以文化指向为首要,在善于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精心保护的基础上用心发展,尤其是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丰厚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
在这方面,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于民间,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传统节日也好,传统文化也罢,保护和传承的当然主力是亿万普通民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就是让它活在民间,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里。惟有如此,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坚,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现在一些地方热衷于操办各种名目的节庆活动,为的是吸引眼球、招揽投资、赚取商机,却忽视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需求,在文化资源的日常维护、推广上吝于投资,如此做法不能不说有些跑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各国都对此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应当看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组成部分,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和长久根基。随着中国再度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日俱增,参与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越需要大力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越需要在改革发展中努力创造新的文化辉煌。在这方面,让每一个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文化、更有内涵,不仅是一种有益的文化宣示和垂范,也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毛晓刚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