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文化设施的增加与改善、文化产品的大量涌现、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资源的受到重视、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其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
但同时,由于人们对于当今的社会变化还缺少必要的认知与准备,急功近利与浅薄浮躁正在成为文化事业中的流行病。一些营商名词使一些出版、传媒、制作人、投资人、旅游公司与有关地区、部门头脑发热,例如包装、炒作、品牌、名片、时尚、投资、回报、热销元素,成为某些地方发展文化事业的首要思考。而思想、艺术、真实、深邃、完美、智慧、才学、责任、激动人心与精益求精的“古典”的说法似乎正在被人忘却。各地拼命寻找与争抢自己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著名事迹,为此不惜以一充十,以编造充根据,夸大吹嘘,制造假象。有的地方领导甚至戏称之“先造谣后造庙”,即先造谣抢滩,声称自己这块土地上出现过文化名家。而在打起名家名作名事迹这个招牌后,用热销商品与尚待论证的所谓本地文化古迹互相命名,新建一批可靠性与文化内涵近于乌有的人造文物,然后用殿堂、寺庙、公园、生态园、景点、纪念馆、祠堂的名义,主要是搞餐饮游乐等三产,人们在例如先秦诸子的名义下吃喝旅游洗浴按摩,请问这究竟是弘扬了还是亵渎了我们的文化资源呢?究竟是推崇还是滥用着文化的名义呢?现在,甚至连新举办的大学也有以当地的热销商品命名的。这样下去,粗鄙的营销手段是可能吞噬真正的文化品味的。
文化、文艺,不仅是品牌名片,不能将文化只当作商标来任意使用。甚至文化的首要意义也还不是软实力,虽然软实力的提法意义重大,获得了普遍认同,值得认真面对与部署。
文化、文艺,首先是对于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对于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是民族人心的寄托与凝聚,是心智与人性的拓展、积累、结晶与升华,是对于真理的接近与践行,是真理的火炬与花朵,是人生的魅力、生活的多彩,是历史的庄严与世界的光明与温暖的源泉。一个有志于文化、文艺的人,尤其是一个文化、文艺的从业者,应该有自己的品位与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有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不能停留在市场与传媒炒作的层面,不能停止在招牌与名片的层面。
文化建设是个细活、慢活,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积累,需要真正的大师与人才。需要教育先行,以全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先导。品牌、名片与效益,可能有助于文化生活的发展前进,也可能尚距离真正的文化传承与积淀十万八千里,甚至可能成为对于文化传统的歪曲与贬低。问题在于你能不能有对于文化的真正认识与敬爱,有没有起码的文化底蕴。
王蒙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作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蒙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