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洋泾浜”与文化自信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词等等,应规范使用。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意义都非同寻常。此前,清理汉英文字混杂现象的呼吁,多见诸报刊和语言学界,“两会”提案、专家撰文亦多有涉及。而这一次,是以官方行文方式作出具体规定。有论者称,这是以政府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捍卫汉语的纯洁性。而对此通知,网上议论几乎爆棚,拥护者、质疑者都大有人在。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撇几句洋文已经成了一种很时髦的事情。甚至有的报纸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比如,《上海加入 Live8》、《M G:M y生活的GENE》,《哪款AOC,卖到了VDP》等。你能读懂这些标题吗?如果你不是专业英语人员,恐怕很难。这些东西,不懂英语只懂汉语的人看不懂,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人同样也看不懂。至于年轻人的交际圈中,动不动“n个问题”之类的半洋半汉的话语更是常事。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是,这绝非危言耸听!有语言学家这样断言: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但伴随着英语的强势入侵,如果我们再置若罔闻,300年后汉语也将会消亡。看看眼下的现实,就知道这并非妄言。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如果任其发展,我们神奇的汉字,有一天会像甲骨文一样成为只有专家才能破解的文化密码。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的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并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的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世界”、“庄严”、“结果”、“现在”、“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现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我们先辈们的大智慧,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毋庸置疑,这对促进文化交往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大潮,我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全面的应对措施,没有像先辈那样,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西方语言化为我之血肉,而是将外来语直接楔入了汉语。于是, W TO 、GDP、N BA、CPI、IM F 等等直接入文,便成了一种惯常现象。加上一些科技新词如DVD、MP3、IBM等等的大量引入,使汉语常常像一种“四不象”的文字了。
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比如“WTO”入中国时,就用“世贸组织”称呼有何不可?GDP用“国总值”,APEC用“亚太经会”岂不更贴切更便当吗?
这种直接嵌入法,实际上助长了我们文化的不自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3年非典流行时,一开始,国人已经习惯用“非典”一词了,可一些报刊后来又改为“SARS”,弄得老百姓不知怎么说好。去年的甲型流感,开始称“猪流感”显然不科学,改为“甲流”后本来老百姓已经适应了,可见诸于公开报刊、电视的说法,又非常别扭地说起“甲型H1N1流感”,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它命名的科学和神秘、显示不了与世界接轨一样。说到底,骨子里还是有几分自卑。当然,在引用外来语中,有的我们还是做得很好的,比如流行病“AIDS”,专家将音译和意译结合,称其为“爱(艾)滋病”,顾名思义,这是因“爱”而滋生的疾病,何其准确而恰当。只是,我们对这样的经验缺乏总结和推广。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说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在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他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
说到这儿,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曾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这种早年的担心,当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到了改革开放初年,我国一些文化界人士也提出类似问题,有人甚至要取消汉字,主张走拼音化道路,否则计算机时代会将中国文字抛弃。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五笔字形等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中国文字不但昂首进入了计算机时代,而且现在汉字已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还有一个例证,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情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陈先义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