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河南南阳采访,拜谒了向往已久的武侯祠和诸葛草庐,虽然“三顾茅庐”故事发生地具体何在尚有不同意见,但是面对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故居祠堂、匾额楹联碑刻,始终萦绕在脑际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为后人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先人希望后人继承什么?我们又当传承什么?
诸葛草庐为我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07年(东汉建安十二年),一个飞雪满天的冬日,三匹骏马载来了三位传奇英雄,他们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此行何来?为的是要请出一位正在这里躬耕的“文化人”出山,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这一“出”可不得了,这位“文化人”演绎出一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他虽然没有能够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梦想,但是他六出祁山的艰苦执著、前后《出师表》的至忠至诚“常使英雄泪满襟”,激励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像他一样工作和生活!
时光转眼又过去了900多年,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秋日的雨夜,武侯祠、诸葛草庐迎来了一位将军,他“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他,就是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是什么感动了我们的民族英雄?是前后《出师表》的披肝沥胆,还是联想到权奸当道的艰险?是觅到了千年前的知音喜极而泣,还是壮志难酬的慨叹?总之,我们的民族英雄含着热泪,面对先贤的故居,满怀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亲手书写《出师表》,他是多么盼望着“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啊!但善良的人们总是对小人估计不足,不久后,我们的民族英雄就被害死在风波亭上,没有实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但那从《出师表》到《满江红》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却汇入了长江、黄河,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每到民族危亡的关头,总是唱响《满江红》的壮丽诗篇,不是吗?在平型关,在台儿庄,在百团大战,在中国远征军,将士们杀敌的呐喊中,我们不是都听到《满江红》的激昂旋律吗?!
转眼时间又过去了800多年,公元2007年4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莅临南阳武侯祠视察。当总书记行至“古柏亭”时发现后墙有裂缝,走近仔细观察残损情况,并叮嘱随同的省市领导:“这是地基下沉所致,要抓紧时间维修。”(据《重修古柏亭碑记》)为什么一座墙的破损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重视?因为,这些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文化基因!
我,“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们民族的一个普通后来者,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以上的故事,又何尝不是热血激荡,感奋不已!也许,在我们被本民族的英雄传奇感动的那一刻起,精神的血脉、文化的基因就已然接通,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严冰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