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通知:在回答老师问题、写作业和写作文时,如果出现中英文混杂或英文缩略语者,将受到批评与处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语言本身是流动的,语言从来都是不纯洁的,一旦纯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个表达过去的工具,而无法表达现在。
英国《泰晤士报》4月22日发表文章说:“中国网民向Lady Gaga学习英语时髦词汇。”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的引入在语言方面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网民中“半中半洋”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主流。
面对此情此景,众多的语言专家纷纷呼吁净化语言环境,并得到广泛的认同。近日,有关部门还下达了广播中禁用英文缩略语的命令,这就意味着:像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流行的缩略语现在都将用中文播出全称。
中国翻译协会也因此举行了“规范外来语译名 创造和谐语言环境”的座谈会,会上众多专家呼吁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但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表示,对于语言不必过于强求,因为语言从来都是不纯洁的,它是活动的,一旦要求它纯洁,必然会使它失去生命力。
语言从来不纯洁
主张汉语纯洁性的学者认为,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汉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它关乎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甚至关乎国家统一。因此,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至关重要。
而尹鸿则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他说:“语言本身的性质是流动的,它是随着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也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以此来更好地表达社会中的所有问题。所以,语言从来都是不纯洁的,因为一旦纯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个表达过去的工具,而无法表达现在。”
语言从来就不纯洁,就汉语来说,也同样如此。
尹鸿说:“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持呢?以什么时候的汉语为标准呢?在历史上,汉语从未停止过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现在我们用的大多数词汇都是外来的。历史融合的过程中,周边少数民族的词汇,外来文化的融合,比如释家文化等的融合,都使得汉语更加丰富和庞大。就现在来说,我们平常使用的大多数词汇都是外来的,‘汽车’、‘俱乐部’……抛开了外来文化,汉语还能完全表达我们的生活吗?”
汉英夹杂难避免
在语言运用中,经常会出现汉英夹杂,就连电视、报纸等公共媒体也不能免俗。
对此,有些专家认为,公共媒体的不规范使用对于汉英夹杂的影响巨大,这是语言规范及法规不严的原因所致,因此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汉英混杂现象的蔓延。
对于汉英夹杂的问题,尹鸿说:“语言是为了表达,怎么样表达得方便快捷,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是一个使用习惯的问题。历史上,我们吸收外来词汇,特别是名词,大多数也是音译,以前没有汉语与外语夹杂的问题,那是因为以前我们没有拼音文字,自然不可能中外夹杂。但是现在有了拼音文字,这种现象也就很正常了,你要完全避免汉英夹杂是不可能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用电脑打字,键盘上全是英文字母,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才能规避汉英夹杂,除非你把所有的键盘都改成中文的。”
当然,语言规范是需要的,但尹鸿认为这种规范也应该是流动的。
他说:“就文化保护的意义上来说,规范语言是应该的,但这种规范必须是流动的、有活力的,倘若规范是死的,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现实的需要、生活的表达,那么语言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表达和交流的功能,再规范有什么作用呢?就个案来说,像‘NBA’,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习惯使用的词汇,其实没有必要完全规避。”
融合是不可阻挡的
保持语言纯洁,看似是在传承和保护文化,其实只会使文化失去生命力,成为死物。尹鸿说:“越是大度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越是容不得别人的文化,就越死板。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这可能会造成本土文化的衰落,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只有融合了外来文化,我们的本土文化才更有生命力,更加蓬勃。”
说到传统文化,无非汉唐,但这两个中国文化最兴盛的时代,恰恰也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融合最频繁的时代,汉朝之于西域,唐朝之于周边文化。
尹鸿说:“历史看来,中国文化从未断绝过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什么现在非要断绝这种传统呢?”
而长远看来,全球化趋势使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这是不可阻挡的。尹鸿说:“强制性地去限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去保持所谓的纯洁性,首先是根本就做不到,语言的使用,一个是交流,另一个是习惯,当语言的使用方法已经约定俗成的时候,强制性改变是没有意义的;其二,即便是做到了,也势必会适得其反,因为一旦与语言的流动性、习惯性不相符合,必然会遭到反弹。”
没有最优秀的语言
更久远的原因看来,对于汉英夹杂的争论,一直都有“语言优秀论”之争。特别是在网络上,更有许多“汉语优越论”的支持者,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其表达、应用等诸多方面具有优越性。
尹鸿不赞同这种论调,他说:“所谓的‘汉语优秀论’是典型的民族主义,你可能这么想,但是一个英国人也会这么认为吗?不会。你可能认为英文不如汉语优秀,但是英文同样产生了众多的不朽经典。”
尹鸿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习惯,“对于习惯某一种表达方式的人群来说,可能其他的语言都不如这种语言更加方便。因此说,只有更加适合某个民族使用习惯的语言,绝没有更适合全人类使用习惯的语言。”
所以,提倡规范汉语使用,保持文化的传承,这没有任何问题,但这种规范和保持应该是活性的,是流动的,是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而不是死板的。一旦这种规范失去活力和流动性,必然会使得表达和交流受困。归根结底,语言的功能是交流和表达,语言的变化也应该是和这个功能相符合,使得这个功能更加强大,倘若语言的变化使得交流和表达更加困难了,那么这种规范显然是不合适的。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周怀宗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