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社评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又一次,庄严的国旗为普通遇难民众而降下。又一次,生命的价值与公民的尊严在泪水中得到升华。
两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为了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那三天的特定时刻,国旗低垂、汽笛长鸣、举国默哀。那三天时间里,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文明大国,首次为重大自然灾害中的罹难民众举行国家祭奠。通过这一空前的国家行为,“民为贵”的传统思想在新时代得到了最强有力的表达,“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从汶川到玉树,不可预知的灾难摧毁了房屋、戕害了生命、撕碎了心灵。但是,从汶川到玉树,无论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还是公众情怀,都表达出对生命的无比敬畏和珍惜。如果说2008年三个哀悼日的设立,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偶发事件”,那么,2010年4月21日举国哀悼活动的举行,则意味着对自然灾害遇难者的哀悼正逐步成为国家惯例,我们整个社会对普通民众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礼赞已经成为一种“固定语态”。这不仅是意志和信念的凝聚,也是文明和精神的跨越。
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和民众在第一时间展开了对生命的救援。最高领导层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震区现场,军队和公安消防力量快速向受困的群众聚集,大量社会资源高效率地向高原地带调动。从大量的新闻材料中,人们可以看到,地震救援的第一要旨就是救人。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兵力撒出去,尽快救人,救更多的人!”在这位军人的带领下,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命大营救在“黄金时间”里争分夺秒地展开。多支外地专业救援队相继抵达玉树之后,队员们不顾高原反应,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以最大的努力营救废墟中的幸存者。温家宝总理飞抵玉树之后,一再强调抗震救灾的核心任务就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分努力”。在这种以人为本思想的引导下,大量受困群众得以走出废墟、重见天日,许多受伤者被迅速转至大中城市医院接受治疗,更多的灾民相继得到了妥善安置。在对抗天灾的不懈努力中,生命的尊严不断得到突出和强调,生命的光辉持续闪耀在高寒地带,生命的颂歌也一再在瓦砾和尘埃之上回响。
如今,举国哀悼玉树地震中的遇难者,其实就是大救援精神的一种延续,是“不放弃”信念在国家层面的高度显现,是国家对国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最好表达。举国哀悼所要体现的不仅是对亡灵的追思和怀念,也不仅仅是对遇难者家属和亲人的安抚,它更是对生命至上这一普遍价值的庄严颂扬。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得到补偿。从2008年到2010年,中国两次经历了高强度的破坏性地震,中国人民两次经历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恸,国旗两次为公民低垂。但也正是在灾难中,受到更广泛认同的人道主义价值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收获。它不仅体现在灾难救援中,同样体现在政治进程和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里。灾难就像一次次淬炼,它不仅没有摧毁国民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反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决心。
今天,我们向玉树地震中的遇难同胞致以最深切的哀悼。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歌颂地震救援中每一个生命奇迹的创造者。就像凤凰飞出灰烬一样,从灾难中响起的,也必将是生命的瑰丽颂歌。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蔡方华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