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为何与时代隔膜?
2010年04月15日 10:23 新京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前些天作协成了热点新闻的主角,作家们不是因为作品而受关注,这总叫人觉得有点别扭。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我忍不住想说几句。

毫不客气地说,当下许多中国作家有作品没思想,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没有独立的个人立场,不能成为敢于为弱势群体发声的知识分子。随便浏览眼下关于文学的新闻,不是在比版税多少,就是在打版权官司,要么搞大奖赛吸引眼球,要么在呼吁清理门户捍卫地盘,新闻制造总在抢文学创作的风头。

这让我不免就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盛况。我并不认为80年代的中国文学比21世纪今天的中国文学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但是,我不能不承认,80年代的中国文学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在我的印象中,80年代的中国文学对现实的关注度远比21世纪的今天要高出一大截。无论是对历史的伤痕反思,还是对现实的观察追问,无论是写普通人的生活,还是反映高层的改革选择,文学总是能够关注社会的命运,甚至可以引爆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8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当时社会的风向标。

对照当下的中国文学,究竟有几部文学作品能在比较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引起共鸣?远离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别说指望诺贝尔照顾,就是普通读者都难继续买账。你对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顾及,我何必替你捧场?

大概80年代的作家的精神追求强烈一点,有点理想主义,时常在作品中说些文学之外的话。而今一些作家们日子过得太逍遥,忘记了作家也曾经被称为“灵魂工程师”那回事了,或许是吃了什么教训而退缩了?

□马长军(河南 小学语文教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马长军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