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虎年春晚小品《捐助》中,赵本山把国窖酒的盒子摆放在一个明显的位置;电视剧《老大的幸福》里,女主角去长城汽车4S店里找工作;新闻上,姚明拿着可口可乐找刘翔聊天……
进入影院。《变形金刚》中,通用汽车、雪佛兰汽车、Ebay网站、诺基亚手机……一个个商品琳琅满目。
买本小说。作家何小竹在《藏地白日梦》中对一种药品的原材料进行了3处广告式的描写。作家石康在《奋斗乌托邦》里写到:“两人全是一身儿LOTTO运动服,夏琳的是绿色的……”
玩个游戏。《在线宠物王》中,打中怪物就有机会获得其身上掉下的“必胜客餐券”;《极品飞车》里,开着赛车会看到路旁各种广告看板飞驰而过。
与此同时,媒体上出现了大量对植入式广告的批评。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于一些植入式广告太不用心、太露骨而心生反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众对植入式广告的高要求与高期待。
植入式广告是传统广告的进化与升级,意图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品牌、接受影响。传统广告太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受众已有麻木逆反的防御机制。植入式广告试图通过与环境的融合,在不“打扰”受众的同时,化解防御,渗透心智。因这种优势,植入式广告已成为国内、全球广告发展的潮流。
广告植入,有软硬之分。硬者,赤裸裸地将商品、商标或带有明显广告意味的物品、词语推给受众。软者,结合被植入体的具体情境,设计桥段,尽量不动声色地传达出推销意味。论技术含量,软植入比硬植入要高得多,别太做作的话,大家都能接受。
比如电影《非诚勿扰》中对西溪湿地和北海道的推介,景色介入与情节发展相契合,尽管没有一句“西溪湿地真美啊”、“北海道太令人难忘了”的刻意表述,影片却用迷人的风光吸引了观众。
广告植入就像器官移植,植入体必须与接受体融为一体,否则就会产生“排异反应”。怕就怕广告植入得太露骨,太肆无忌惮,给人留下一种不顾受众、只管圈钱的印象。比方说,虎年春晚中,刘谦表演魔术,给汇源果汁打广告,这也算了,可旁边那个“群众”还把汇源的盒子正一正,生怕摄像机拍得不清楚。同样,小品《捐助》,没人相信穷得上不起学的孩子家长,会拎着那么贵的酒感谢恩人。
所以,人们不是不能接受植入式广告,而是不能接受广告植得太粗糙、不用心——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不尊重消费者,拿消费者不当回事。因此,生硬地植入只能让人生厌,对产品本身的美誉度也有伤害。
那么,什么样的植入式广告不讨人厌呢?一句话,营销设计不影响情节发展,若能有所推动,则为优秀。结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创意的巧妙与否。
具体来说,第一,点到为止,不要深度说服,不要做直接的功能性描述。港产片《难得有情人》中,女主角借用男主角的阿尔卡特手机与前男友联系,不巧手机缺电,男主角说:“可以用普通电池替代锂电池,换上干电池就行了。”一边讲解,一边拆装电池,俨然电视直销。
第二,禁区勿入,古装片、战争片以及严肃的艺术片不适合植入广告。想象一下,电影《建国大业》中,毛主席点燃一根香烟,说:“还是中国烟好抽,什么万宝路,那是给女人抽的。”这就不好了。所以,时装片是最适合广告植入的。
第三,品牌不要直接曝光,台词、场景尽量虚化处理,尤其是,不要动不动就给商标一个特写。广告植入靠什么让观众知道?主要靠商品的标识,尤其是影视剧中就那么一两秒,不给商标特写怎么办?这就要考察商品与影片的对接性。
1982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E.T.外星人》中,主人公用一种叫“里斯”的巧克力豆把外星人吸引到了自己的房间,非常自然,彰显童趣,给影片加分。
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男主角发牢骚说,拣烟屁股也拣不出红塔山。贼头说小贼衣服太花哨太张扬,小贼说:“牌子,班尼路。”男主角拿着相机镜头盖,说:“耐克?耐克也出相机?”而后镜头切成尼康相机镜头盖。这些植入式广告设计巧妙,既营造人物立体感,还能引发观众会心一笑。
但是,广告植入得再巧妙、再有创意,作品也会打上商业的浮华烙印,即便不至于成为过眼烟云,也很难禁得起历史的沉淀。曹雪芹大半生处于穷困之中,“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红楼梦》中涉及药物20多味,方剂20多个。曹雪芹若有经济头脑,顺便植入些胡庆余堂、御生堂的广告,估计生活会好一些。不过,《红楼梦》能穿过悠悠时空,不正是得益于与利无涉的淡然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熊 建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