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不再的“翻拍”时代
无论是将著名小说由文字转换成影视,还是把多年前的收视经典升级成当下版本,翻拍名著的行为,在全球的影视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也照例都会成为媒体喧哗的焦点——无论是早几年的《魔戒》、金庸剧、张爱玲影视系列,最近的“福尔摩斯”与浙江版《西游记》,还是即将登场的高希希版《三国演义》。
凡事有得必有失。名著翻拍虽是永恒的卖点,但翻拍出的影视每次登场,却通常还是要在观众进行“好”与“坏”的评价之前,先过“像”与“不像”这一关。所谓“像”,是指情节和人物气韵基本忠实原作;所谓“不像”,无非是指编导在剧情上发挥过头,再额外加进几个“来历不明”(原作里没有)的女人;当然,最疯狂的,莫过于让原作中寡欲的主人公,卷进情色的游戏,比如盖·里奇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既然柯南道尔让福尔摩斯精于拳术和格斗,那么盖·里奇就放心地让小罗伯特·唐尼去克隆一段《搏击会》里的布拉德·皮特。
我们今天银幕上的“肌肉男福尔摩斯”,还是小说中那个传奇的“神探福尔摩斯”吗?每个观众自会给出答案。惟一的遗憾,倒是看着小罗伯特·唐尼以这么一种“好莱坞动漫方式”,告别了卓别林和醉鬼侦探的岁月,大红大紫起来。至此,上世纪九十年代英伦影坛三大才子彻底堕落了——肯尼斯·布拉纳,这位翻拍过《弗兰肯斯坦》和莎剧的天才,基本放弃了做“另一个奥逊·威尔斯”的雄心,成了一位客串明星;休·格兰特自《苦月亮》后,除了偶有《理智与情感》之类的翻拍片演出,已日渐满足于当名利双收的喜剧演员,关于他的最新传闻是似乎正打算写一本小说……这些看似离题的资讯和感喟,其实无不在提醒人们去冷静审视:当全面进入娱乐化后,影视这个行业深层所发生的改变——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翻拍行为,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几年前滋味复杂的《色,戒》是这样,现在网上吵闹正酣的浙江版《西游记》剧集也是这样。
浙版《西游记》:太把《大话西游》当范本
浙江版《西游记》大约是自《蜗居》之后,在网上最引热议的剧集。这里既有吴承恩大师数百年间积累下的威名在起作用,也有剧集制作上的功劳。特技上远胜出当年央视的版本,几个主演的表演也有独到之处,更影视化。值得一提的是,老《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形象其实是由三个人合力塑造的:形体表演上——六小龄童,声音造型——李世宏(早年悟空)、李扬(取经悟空);在新《西游记》里,这些工作完全是由费振翔一人完成的。老版里唐僧的演员用了三个人,新版换了外型更现代也更硬朗的陈司翰。两大主角在表演的完整和稳定性上均超越了旧版本。
到目前为止,新《西游记》所引发争议的焦点,多围绕在它的“现代性”尝试上:台词的“雷人”(人物的台词过于当下化,不像原著或古人的路数);天外飞仙似地在孙悟空身边安排了两个女妖……只要主创没有自己坚定的文化根性,太把电影《大话西游》当成范本就必然会出现这些问题。内地人看重《大话西游》的原因无外乎——
想借人气——其实他们忘了,《大》的戏说趣味当年是属于小众的,经过这十年,顶多属于“中众”,电影当初的票房是赔了的,这说明喜欢恶搞的人认可它,但喜欢《西游记》的人未必认可,而电视剧,恰恰是要拍给那些喜欢《西游记》的人看的;
并不真懂“后现代”,以为凡是恶搞、大杂烩,然后攀上“后”的说辞,便有了自以为是的文化底蕴,这些人恰恰忘了,真要讲到玩颠覆,吴承恩是中国小说里的“后现代第一人”(第二人是手握《故事新编》的鲁迅),是今天“后现代教徒”们的祖宗!在每村一座龙王庙的年代,让小说主人公大骂龙王是“带鳞的泥鳅”、搅得天地不宁,整个汉语文明史里恐怕也只有《西游记》这一部。对于这样一部大家烂熟于心的杰作,后人的尊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一旦进行改编,便难免显出现代人自作聪明的轻薄相,比方说随意让主人公谈恋爱。而这类错误,反过来又会引发观众对“不像”的声讨。
影视面对经典小说,最大的难题是避开“不像”的暗礁,这里面既包括了对内容的增删处理,也包括了形象上的设计。而这些完成之后,才谈得上发挥性创造。《西游记》在这方面提供给电视剧改编者的,恰恰最为厚道。一是形象已经给你固定:管你是电影还是动画片,京剧还是绍兴戏,一猴、一僧、一猪、一头陀、一白马的领衔班子,这是必须的,谁乱来那是跟广大观众有仇。二是内容足够多,能拍八十集!嫌多,删就是了,但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去加“至尊宝”、“白晶晶”一类浮浅的夹带。观众虽然在一些影视人眼里被视为浮浅、被动的接受者,但这不等于他们会欣赏比自己趣味还浮浅的东西。新《西游记》在许多地方,做得其实不错,但是对原著敬意不够,吃了迎合“无厘头”(其实现在这个路子连周星驰本人都不大玩得转了)的亏。
励志与劝善做得不错
“现代癖”有时也能催生正面的效应。还是新《西游记》,每集里多多少少都加入了一些浅显的、励志性的佛理说教。本来,在原小说里,佛理只是一个噱头,吴承恩不过是借它来敷衍一段嬉笑怒骂的传奇。如果把小说情节处处都扣上佛理,反而是给原著降低了境界,显得书呆子气。但有意思的是,在影视观赏与阅读这两种接受行为中,受众所处的地位、年龄、阶层、智慧的开动与自主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说教对阅读而言,作用基本是反向的。而在影视,适当的注入些有关爱心、劝善自省、自强不息的说教,反而是成功的要素。过往的这些年,内地影视在这方面,不是做得不够,就是比较流于单位腔和社论腔,缺少让人信服的海拔与支点。新《西游记》除了台词雷人,“疑似床戏”多余,在励志与劝善方面,恰恰是做得不错的。唐僧不再是传统理解中的说教者,而是有时为矫枉宁愿过正的智者。三徒一马在现实中保着他去取经,他则在精神层面充当着他们潜移默化、告别魔性的导师,这也给师徒最终成佛的结局,赋予了一层超功利的色彩,更有对现世的劝谕意义,也使得它比老版更具精神关怀的含量。
影视翻拍行为的成功,从根本上讲,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和表演,它更取决于主创者是否能真正开启面向现世的关怀与创造性。这大概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学巨著,无法在移植影视之后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情节和意蕴,限于资金,影视改编往往习惯于做减法;二是在精神性上,原著往往过于完备自足,很难再让导演和编剧加入自己的领悟和诠释,所以他们也更愿意在移植时,去首先考虑那些情节动人、精神境界有限,但更容易进行升级改造的畅销作品。可怜的只是一代又一代的潮流追逐者,他们很容易就在媒体和销售的影响下,把一些格调不高的原著,误当作了时代的人文高度。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徐江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