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文“被下岗”所想到的
2010年03月01日 16: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其中四所不考语文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不仅是考生和家长觉得无法理解,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此“荒唐”的举措也提出质疑和批评。

语文在四所高校招考测试中“被下岗”,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人文素质和教育机制对人文教育的极度不重视。招生方给出的解释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曾几何时别的学科都是必要的,母语教育却成了首先要减负的“负担”。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持有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做法,只能唏嘘感叹。一位有识之士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往往以人文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来换取专业学科知识的高积累。在专业知识的高墙之上,却面临心灵闭锁、沟通障碍和情感脆弱等人格危机。”不重视人文教育,所带来的后果恐怕还不仅仅如此吧?看看都德《最后一课》中是怎么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本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抽去了民族文化的脊髓,更何谈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

即使就从有没有“实用”上来考量,语文“被下岗”,也存在着短视的观念误区。钱学森晚年最惦记的一件事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他认为,学校教育理、工、文应该兼收并蓄,“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曾说,“如果哪天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我第一天先考语文,如果语文不及格,就不用参加其它的考试了。”可以举出许多例证,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具备了很高的人文修养和造诣。那些让语文“下岗”的大学招生决策者们,为什么不研究研究一部科学发展史,与人文发展史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可能在“一夜之间”。如中一个六合彩、继承一笔遗产、买了一笔突然疯涨的股票,都可能在倏忽间造就一个富翁。可是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使人“一夜”高贵起来。精神和心灵的高贵,需要长期的人文和人格的修炼。山顶上匍匐的小草,永远是小草;山涧深谷的青松,永远是挺拔的青松。看看当下,有多少中国人其实是过着一种“富而不贵”的生活啊!那些开着豪华轿车,却横冲直撞、草菅人命的“富二代”;那些利用权力非法疯狂攫取,拥有几十套房产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贪腐官员;那些送一个“三陪女”做礼物给老人祝寿的“孝子贤孙”……都在警示着我们思考,一个富裕起来的民族,如何同时是一个心灵和精神高贵的民族?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仅仅是提供创造物质财富的技能了,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心灵。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弱化,将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建议测试一下某些大学校长的人文素质,“被下岗”的不应该是语文,而是那些人文素质低下的教育管理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歆耕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