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从我们生活中拿走了什么
2010年02月09日 09:00 济南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陆 地

据说,首创于1983年的央视春节晚会本是偶然因素的产物。但是,由于连续播出了27个除夕夜,并且是当晚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如今这台晚会已经被称做中国人的“新民俗”。

把春晚称之为“新民俗”,并不准确。民俗,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春晚历史短暂,内容并不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也没有一定的范式为广大民众所“继承”,更不是所有地区的所有民众对此都感兴趣。因此,春晚不是民俗,也不是新民俗。

那么,春晚是什么呢?从形式上来说,春晚其实是一个电视媒体与广大观众的一场大规模的欢乐约会;从内容上来说,春晚是一个民族艺术形态与艺术精英的集中展示;从主题上来说,春晚则是主流价值观与电视媒体资源配对的一次近距离接触。

近年来,关于春晚的价值以及是否应延续的争论一直在进行。我多年来参加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电视春节晚会评优活动,观看了央视和各省级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几百台春晚。看过了这众多的节目,我想,判断春晚的价值不在于它给观众带来了什么,甚至不在于它吸引了多少观众,而在于它给社会、给历史留下了什么。

毋庸置疑,多年来,春晚为人们留下一批经典节目,丰富了当代文艺。1983年以来,几乎每年春晚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1984年)、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1989年)、聋哑人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2005年)等。可以说,正是春节晚会催生了这些经典歌舞节目,而这些越来越多的经典节目,又促进了文艺创作的欣欣向荣。可以说,作为节目创作的催化剂,春晚功不可没。

其次,春晚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壮大了我国文艺队伍。这里所说的艺术人才,既包括专业的表演人才,也包括在春晚制作和播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名策划、名导演、名主持人,更包括像赵本山这样几乎一夜之间让全国人民记住和喜爱的民间明星。香港歌手张明敏本来是普通的上班族,1984年春晚舞台让他一曲成名,《我的中国心》至今常唱不衰。可以说,春晚是名副其实的艺术人才孵化器和超级营销广告。这也是无数演艺圈新人老手对春晚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此外,春晚推出了一些新的艺术形态,丰富了当代演艺市场的文艺样式。比如,由于春晚巨大的放大作用,一些原本属于地方的、非主流的艺术形态逐渐成为当今文艺市场的主体之一。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小品了。本来,小品不过是演艺界面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简短即兴之作,难登大雅之堂。可是由于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巩汉林、赵本山、范伟、黄宏、宋丹丹、郭冬临等明星们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特别是赵本山独具个性的创作,小品一跃成为每年春晚菜单上语言类节目的大菜、主菜。比如,在2009年春晚的38个节目内容中,小品竟然占了5个,其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艺术形式。如今,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赵本山、范伟合作的《卖拐》系列以其滑稽诙谐的形象动作和犀利的现实意义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从流行程度来说,小品俨然超越相声、双簧等传统幽默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民族喜剧艺术皇冠上的新明珠。

与此同时,春晚造就了一批流行词语,丰富了当代流行文化的内容。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电视既可以反映流行时尚文化,也可以创造和传播它。由于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的内容紧贴社会生活,而且占据了历年春晚节目的主流,一些小品、相声中的词语也经常成为这一年甚至是连续多年来的社会流行语,进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老蔫儿”、“小样儿,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常回家看看”、“你太有才了”、“忽悠,接着忽悠”、“不差钱”、“潜艇上的规则就是潜规则”、“我可是有身份证的人”等等。这些词一出口,多数人都会会心一笑,从而记住了它。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春晚流行语因为粗俗而流行,可以说,这是流行文化的另一面,春晚也未能免俗。

如今,除夕之夜,一家人守在电视旁看春晚;或者说,随着各个电视台都在推出春晚,整个春节期间都有春晚可以看——— 看春晚,已经成为很多人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

那么,春晚在带给我们欢笑,带给文化消费市场新产品的同时,又从我们的生活里拿走了什么呢?

那就是,它冲淡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春节习俗和传统年文化。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晚上有哪些习俗呢?这一堂课,我们要到哪里补呢?如果没有春晚,今天的中国人除夕之夜会干什么或者应当做些什么呢?

除此之外,春晚还带走了节目创新的动力和勇气。

这好像是一个循环:春晚因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难以创新,而很多观众因为“依赖”春晚,或者说“习惯”了春晚,虽然有时已经对节目内容“心生倦意”,但依旧准时打开电视。这种“纵容”又让春晚的创作者们难有走出既有模式的动力和勇气。如今,从“小年”到除夕,到正月十五,从中央电视台到各个地方电视台,各种春晚鳞次栉比。然而,热闹有余,大部分节目彼此雷同,不出歌舞、小品、相声、杂技、魔术几种样式,节目内容也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演员也大部分是老面孔,对高科技手段的依赖越来越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留下的经典作品却越来越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