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我为什么否定“网络文学”?
2010年01月30日 10:40 中华读书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实习记者 宋平)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近期提出“不存在网络文学”的观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的讨论中,肖鹰曾表示,所谓“网络文学”是“前文学”,没有经过准入程序,不能称之为文学,“网络文学”本身就不存在。此言一出,众多“网络作家”的拥趸们一拥而出,口诛笔伐之声不绝于耳,那么,肖鹰认为到底什么才是文学?他心中的“准入程序”又是什么呢?记者就此进行了专访。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精英文化概念

肖鹰表示,要搞清楚为什么说不存在“网络文学”而只有“网络写作”,那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学?”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学”这一概念起源18世纪西欧,特别与当时德国的启蒙思想有关。在西方世界,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最初与确立民族文化认同相联系,更进一步的发展,是与现代启蒙思想相联系,具有先天的精英文化意识。文学的精英性质在这个概念进入中国的时候,也得到了最彻底地贯彻:从梁启超开始就认为要用文学来教育民众、革新文化。梁启超重视小说,他认为小说的最大作用就是对民众进行现代文化启蒙。肖鹰说:“我所说的文学,应该表达人类具有普遍深刻意义的人文情怀,它的标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人文理想和艺术水准。”而从肖鹰批评莫言、贾平凹等作家来看,很明显,他对于“文学”有很高的标准。

为什么不存在“网络文学”?

“文学就是严肃的,”肖鹰说,“一个作者的写作如果真是文学,那他一定要有为文学献身的精神,而不是把文学当作谋生的手段。”肖鹰认为现在很多签约网络写手为了“生计”被逼日产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确做的只是“码字的文字农民工”。网络写手的“作品”普遍是动漫画、连环画的“看图说字”,破碎、怪诞、空洞,缺少文学之为文学的灵魂。因此他们只能算是“写手”,他们写出的是文字,而不是文学,“写作是自我表达的权力,每个人都有这种权力,但是你不能管码字叫文学,那个不是有精神价值的创作。”

虽然认为网络写作不是文学,但是肖鹰依然承认它们中有佳作出现的可能:“网络上当然也有好的作品,但是这不能根本改变网络写作的前文学状态。而且,我强调文学需要经过准入程序。一部作品需要经过编辑出版的过程才能具有被称之为‘文学’的资格。”肖鹰表示编辑出版的过程就是最初的一次筛选,“这不存在任何歧视,因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作品,就不愁出版。从文稿到文学必须有这一个程序,天才的胚胎没有孵化也始终是胚胎,放在抽屉里暗无天日的稿纸再优秀也只是稿纸,就是开明如诺贝尔文学奖也只颁给正式出版一年后的作品,而不会颁发给手稿或网络写作。”

郭敬明代表消费文化的反精英写作

肖鹰认为,那些批评自己的人给他扣上“反对文化民主”的帽子,简直是可笑,“政治民主是现代性社会的根本制度。但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文化创新都不是靠”民主“的办法来推进的。我们能用投票产生李白或莎士比亚吗?人类文化的真正进程是,总有一些人走在前面,创新并领先,那就是文化精英。所以文化民主如果指的是人们得到知识、自我表达的民主,那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指的是制度化的反精英文化意识,它的直接作用就是社会文化全面低俗化。作为有良知的学者,对这种‘文化大民主’就一定要批判。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我们已经有深刻的反精英的‘文化大民主’的教训,不能忘记。”

当记者告诉肖鹰,郭敬明的新书《小时代2.0》号称销量突破120万册时,他认为这进一步证明了这是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消费主义更大的背景是反精英、反权威、反理性的后现代文化思潮。“郭敬明”是消费文化的反精英写作的代表,它的畅销,并不是流行文学的奇迹,而是消费文化的奇迹。在这个时代,畅销书的写作、出版和营销,是全程符号化和消费化的,“郭敬明”成功的奥秘就完全在于它是消费文化市场打造的一个从真人到影像、包括负面新闻都被完整包装的 “80后”消费文化符号。读者购买的不是那本书,阅读的更不那本书,而是那本书所指代的消费文化符号“郭敬明”。这个“郭敬明”只有市场价值,没有文学价值。“依靠商业运作和营销,完全屈服于点击率与销量,被市场所左右,满篇都是堆砌的奢侈消费符号,这能叫文学吗?”肖鹰说。“在这个消费文化主导的时代,真正的文学追求的恰恰是反消费的精神价值。这是纯文学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它不可消亡的唯一理由。”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