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万夫:别把金色大厅当成海归的标签
2009年12月29日 09:44 辽一网-华商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傅万夫

在很多人眼里,有着音乐“好莱坞”地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代表着权威和优秀。以至于,任何一个演出机构能在金色大厅一展才华,都成了值得炫耀的事情。然而,这种无上的文化荣耀,却随着金色大厅变成了“金钱大厅”而有些褪色。

有媒体报道,近些年,中国演出团体一窝蜂奔向维也纳金色大厅,但大多演出并非是获得邀请,而是用金钱开道。看来,就连金色大厅似乎也未能免俗。但登上了金色大厅你就辉煌了么?看看“观众基本靠组织,门票基本靠赠送,当地媒体基本没报道和评论”的现状吧,那些有幸登陆金色大厅的中国演出团体中,并没有多少享受到金灿灿的艺术鉴定,而是市场的无情抛弃。

回顾这些年在金色大厅演出的中国团体或个人,有几个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可能更多的是带着官方色彩的文化输出,压根就没有考虑到西方受众的特点,只注重宣传效应而不在乎市场死活,这种“面子”演出,不但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更别提传播中华文化了。

博大的中华文化期盼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而这种文化输出需要很多传播载体,如今的金色大厅这个载体,就承担了它的实现价值和演出宣传的方向。但是,至于演出能否获得成功和认可,真正的较量还应体现在质量、内涵等硬性指标上。

事实上,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演出团体走进金色大厅,自掏腰包本身不需羞赧,但这种方式能否给演出团体以及中华文化带来一种推动,是否为欧洲观众所需求或渴望看到,却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为,只有依托于市场的“镀金”,才能凸显金色大厅市场化带来的潜在价值。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口号总是很鼓舞人心,但现实的很多无奈,却让这种崇高的境界变成了逐利的“托儿”。包括那些到金色大厅进行展演的演出项目,很多在国内获奖无数。可是,一边号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一边却是冷冷清清的观众席。金色大厅的荣耀跟这些奖杯几乎如出一辙,都是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内涵。这种“镀金”也就跟很多学生盲目留洋类似,要的不过是一张海归的证明而已。

演出团体敢于到金色大厅去展示,勇气可嘉。但这种勇气的底气应该是来自市场而不是官方。否则,劳民伤财地在金色大厅镀的那层金色,就有可能只是一层铜水,那就只能用来欺骗国内观众和自吹自擂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傅万夫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