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神化金色大厅
关键是做好国内市场
或许是金色大厅的光环过于光亮,几年前,国内媒体在报道它时,喜欢把它描述成音乐界的“权威象征”,认为只有世界一流的音乐设施、一流的乐团、一流的指挥家才会出现在那里,而且觉得那里的观众最挑剔,把一些中国艺术家在那里的表演说成是去挑战、去征服、去升华,甚至是“不辱使命的音乐之旅”。
对此,国内一些老艺术家提出,不要神化金色大厅,也不要神化在金色大厅的演出,特别是民族音乐领域的演出,更不能把它看成是代表音乐成就的唯一标杆。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作曲家田青就提醒说,对金色大厅的迷信和神化,是近几年在民族音乐推广中出现的重大误区。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表示:“国内演出团体着魔金色大厅的现象会逐渐递减。因为民众会越来越清楚,有的演出是有钱就可以进金色大厅。”他认为,中国人迷信去金色大厅演出,既是渴望让世界了解,也是借机提高自己在国内的美誉度。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要考虑西方民众的接受度。另外,中国演出团体要消除跨语言障碍,还有一定难度。他建议,先要把中国国内的文化市场做好。
纽约一位艺术经纪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演出团体不想闭门造车,把出国巡演当成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也有可取之处。但如果在国内属二流三流的演出团体,还是要先立足国内。随着中国人演出水平得到世界公认,今后会有更多西方音乐厅的邀约主动送上门来。
对中国艺术团体,特别是传统民族艺术演出团体走出去,欧美当地华人也认为,只要不是盲目的,不是以次充好,“走出来”是应该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仅仅通过文字或者媒体报道,远远不足;如果能走进音乐厅,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肯定会对中国文化了解得更深。
维也纳华商李先生认为,国内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将国内的音乐精品展示给国外观众。他举例说,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也是在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比较多的外国演出团体,每年基本都会举行一两次巡演,每次演出近10场,音乐会表演曲目主要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因为它的演出质量高,观众群比较固定,完全采取商业演出的运营模式,已发展成当地观众认可的品牌演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