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晨报》12月3日报道,今年的年三十,教育部将首次举办春节晚会,通过电视向全国播出。据悉,还原春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七大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成为整台晚会的重点。
祭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大旗,教育部的春晚,貌似比央视春晚具有“教育意义”,但就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从春节本意来说,央视春晚不该安排在年三十,年三十应该是家人团聚,安静守岁的时刻,并非像央视春晚展现的那种狂欢节的氛围。”教育部为何又要在年三十推出自己的春晚呢?
教育部春晚,能搞出多少内涵还不得而知。最令人忧虑的,正是其所谓“教育意义”,因为在“教育意义”的名义下,说不定教育部会发文要求,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观看这“富有教育意义”的春晚,看完之后写观后感,谈体会,一个好好的春节,将被这劳什子春晚搅乱了心情——小学生们边吃年夜饭,还边想着写作文,难道这就是教育部所说的安静?如是,学生们真是一年学到除夕也不得轻松,与之相比,那个味同鸡肋的央视春晚面目还可亲一些。
当然,教育部此番也许可以让这台节目以“内涵”取胜,可做这套节目,动用的“演员”,很可能是各校的教师、学生,而所用的资金,想来也是财政拨款。让教师、学生不好好教书、学习,却反复排练节目;不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却用在搞晚会之上,哪怕节目再有“教育意义”,其本身做法就不符合教育要求。
如果晚会是慈善募捐,为流动儿童求学、贫困家庭孩子读书募集资金,倒也有其积极意义,而关于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家庭教育开支巨大、上学难、上学贵、择校热、高考移民这样的内容,是难以在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出现的。据称,教育部春晚内容共分三大部分,分别是“我们的节日”、“最暖的春节”和“春天的希望”。根据这样的内容安排,也就离“我们的春晚”、“最好的教育”等等不远了。可以预见的是,这台晚会更多的将是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之概念,宣传教育办得如何之好,然后让看过的学生,纷纷说很好。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其核心的职能是依法治教、服务学校,推进教育公平。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与文化的教育,那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事,某种程度说,教育行政部门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进此类教育,所能起到的效果,值得考量。不直接参与办学以及具体的教育事务,而是理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办学者之间的关系,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才能走出千校一面、教育缺乏个性、没有特色的局面。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