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中的新版《倚天屠龙记》开播,“少林寺”却消失了:在长达40集的电视剧里,“少林寺”和“和尚”被“他们派”、“山上的”、“僧人派”等奇怪的名词代替。对习惯了“少林派”的观众来说,这多少显得有点古怪。
按常理,电视剧制作方不会舍近求远放着现成的名牌不用而另创一些怪异的称谓。刚上市的DVD中每当出现“少林”时就用配音补丁,更是从技术上否定了制作方不愿意用少林寺的意图———相信没有哪个电视剧出品单位愿意多花钱又做这种不讨好的工作。相对而言,“未授权不能乱喊”倒是有一定的可信度,近年少林寺在品牌开发和品牌保护方面工作做得既认真又细致,不排除少林寺方面拒绝让《倚天屠龙记》使用少林的可能。但少林寺法律顾问却说“仅仅作为电视剧台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让莫名消失在电视剧台词中的“少林寺”成为谜案。
透过这桩谜案表面,还是能够隐约看到“少林寺”消失于电视剧台词背后所隐藏的利益之争。暂不去判断这出未浮出水面的利益之争孰对孰错,这条新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少林”不仅消失于电视剧里,它也正在消失于我们对它的传统认知里。不妨看几条发生于11月的新闻:少林寺网站被黑后惊现“释永信大和尚悔过书”,“悔过书”对少林寺在网上高价出售少林武功和医宗秘籍、举办“功夫之星”海选、方丈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甚至结交好莱坞名人等进行了忏悔;少林寺网上发布公告,捐善款9万元可成为水陆法会“会首”,捐18万可当“总会首”;八位身穿泳装的青春美少女,在少林寺门前走秀……
对于类似新闻,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与少林寺设CEO、开实业公司、办文艺晚会等商业化、娱乐化行为相比,这些不过是花边点缀。以往意味着清净、虔诚、脱世的少林寺,如今已经糅杂了诸多社会成分,时政、商业、娱乐、八卦、科技等等,均能在少林寺身上找到对应点。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少林寺,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更加争夺眼球的方式,频繁地曝光于公众面前,并且透露出一点洋洋自得的气息。只是,大家还会感觉到有些什么从少林寺中消失了。
消失的不是“少林寺”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更多地出现于商品、商标中,闪烁着商业的金光。消失的也不是少林寺的景观,天然的景观每年仍可为少林寺带来高额的门票收入和香火钱。真正逐渐在消失的,是少林寺最能引以为豪的少林精神、少林意志。
历史上的少林寺曾屡遭劫难,历代僧人都曾发出过“还我少林”的呼号。如今,难道我们要史无前例地不是为少林建筑的被破坏而是为少林精神的迷失而再次喊出“还我少林”?
□韩浩月(北京专栏作家)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韩浩月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