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二:春晚是非节目类的一种表演形式
语录:1.春晚不是演艺界的自娱自乐
2.归根结底是办给老百姓看的
崔凯认为,春晚在节目上的设计应该特别强调非节目类的表演形式,说到这里,崔凯特意举了前些年成功的春晚设置:“比如某一年春晚用黄河水组成了中国地图,比如1989年春晚用棋圣聂卫平的姐姐聂珊珊资助患病小保姆的动人故事,引出了韦唯的《爱的奉献》……这些环节的设置多感人呀,没有特点就没有记忆,这些春晚画面之所以相隔十几年还留存在观众的记忆当中,就是因为这才是老百姓喜欢并希望在春晚这个特定舞台上看到的东西,因为春晚说到底是办给普通百姓的晚会。”
有特点才有记忆
作为多年参与春晚小品创作的编剧,崔凯认为春晚创新的任务,担子最重的是语言类节目的参与者,“歌舞类的创新是特定的,比如舞美设计可以越来越奢华,服装道具可以越来越现代,但这除了彰显我们'不差钱',还形成不了话题型的争议。”
建议一:捕捉生活中的最新热点
例子:四川小品《粑耳朵》兵败春晚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这三个贴近不是空喊口号,是语言类节目的创作者必须遵循的创作法则。”崔凯说,相声小品不能单纯地追求搞笑,如果是陈旧的笑料,老百姓也不会买账,他用2006春晚上的四川小品《粑耳朵》举例:“那个小品我们东北观众觉得一点也不好笑,为什么?因为怕老婆的题材太老了,如果小品本身再没有新意可言,这样的段子怎么可能受观众喜欢?”
例子:没有《不差钱》就没有小沈阳
“起用新人”是春晚年年都在做的一件事,可是除了今年的小沈阳和刘谦,似乎好些年都没有借春晚舞台一夜成名的新人了,对此崔凯认为这是“新人没有过硬新作”的原因:“想当年毛阿敏一首《思念》声震春晚,黄豆豆一舞春晚惊艳,这些春晚新人如果不是因为叫得响的作品,会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吗?再看现在的春晚新人,都是类型化而不具备典型性,他们表演的歌曲和舞台及其他节目,都是打着春晚标签的类型化作品,但却丝毫没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大家看了也等于没看,根本记不住。其实小沈阳前两年也上春晚比量过,可是因为没有适合他的作品,最终也没站上去,这就充分证明了春晚新人得用作品说话的事实,用'新作保新人'才是硬道理。”
建议三:烹制南北大菜说难也不难
例子:严顺开的南方小品曾极受欢迎
春晚毕竟是一台南北观众都在关注的晚会,因此崔凯认为烹制一道南北观众都接受的春晚大餐是必要的,“这是一个春晚难题,但也不是解决不了。”之前舆论总把“方言问题”视为南方小品进军春晚的一个障碍,对此崔凯有不同的看法:“要说南方方言观众不好懂,那么当年严顺开的作品那么受欢迎,又如何解释?”崔凯认为,方言问题是障碍,但不是最重要的缘由:“要发扬地域文化的特色,不要在方言上迈不出步子,把南方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性格展示出来,这样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