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的“文化破碎机---迪斯尼乐园”的文化渗透问题,关于中国当下文化“过度美国化”的问题,关于若干精英在美国人面前直不起腰不敢大声出气的问题,这里姑且都不说了,只讲一讲跟美国人做买卖怎么对中国人有利,怎么才合算,总是应该有共识的吧?
迪斯尼公园,日本的,香港的,本人有幸进去过三次,实在没啥。假如你一定要瞧一瞧只有在迪斯尼园子里才能见到的物件,嗨嗨,没有啊,无非是寻常的美式文化的大杂烩。所以,笔者担心上海迪斯尼开始炫得热闹,后来冷落萧条,承担不起拉动什么一万亿基迪屁的重任。闾丘露薇姑娘今天说过一段明白话,当年“香港政府预计迪斯尼可以带来1480亿港元的经济效益。但是到现在为止,只有1173亿,比预期少了将近300亿港元。从人数说,也比原来的预期少了很多。其中原因……对于当时内地游客的数字出现了高估,以为迪斯尼会对内地游客带来很大的吸引力。”
是啊,香港已经有迪斯尼,平时人少得可怜,惟节假日爆满。香港与上海相距不远,有否必要再建同一主题的公园?再建同一主题的公园势必分流香港本已经不多的客流,势必导致两地打价格战竞相杀价揽客,香港迪斯尼空心萧条对谁有好处呢?同为国人,相煎何急?同为国人争建迪斯尼,谁人乐见谁人渔利?
在香港,曾经不可一世的迪斯尼,受到海洋公园这样本土公园的挑战,因为海洋公园相对来说更有自己的特色。笔者在香港游玩,海洋公园还就是比迪斯尼让人开心,香港人今天的选择也倾向于本土的海洋公园,相比之下,迪斯尼当然比不上本土的。如此结果,美国大老板,香港经营商均始料未及。上海迪斯尼的研判会不会重蹈覆辙?
应该指出,迪斯尼与本土公园的比拼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最简单的一条投资额不同。如果上海方面肯象引进迪斯尼一样,提供完备条件,大规模地投入,一口气就砸进去250个亿,以孙悟空名字命名的公园中国人自己管理的公园注定不行吗?
中国的孙悟空,连同太上老君在内,今天注定没有这种资格,不是他们不行,而是不入上海方面的法眼。当一群人已经被人家“拿了魂”的时候,朝太平洋那边的美国窥望,阿拉心中“我的眼里只有你”,所以,心甘情愿给人干股当冤大头。
笔者绝不是迪斯尼进入中国内陆的反对派,做买卖嘛,你可以来,我也可以去,互通有无。假如美国人以同等条件在纽约建立一个大观园,我在上海建立一个迪斯尼,何乐而不为?但是,迪斯尼,假如它身不动膀不摇,仅凭品牌和摄心术,就拿走百分之四十三的股份外加管理权,这就叫不平等交易。
面对不平等,笔者不免心痛夹杂不解:
一痛上海人咋不会做生意啦?
二痛不平等交易咋又回来啦?
三痛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那里去啦?
假如有人嫌弃小民多嘴,请直言相告美方如何获得百分之四十三股份。如若道理充分,笔者即刻闭嘴,且自掌十下以谢国人。
(转载此文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