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正:今年我感谢诺贝尔文学奖
2009年10月16日 07:53 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去年前年连着两年,我对诺贝尔文学奖都有些失望。我是指克莱齐奥和莱辛。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文学与我的生活处境关联很少。人对文学的感受,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那时我认为,诺奖已遗忘了在另一种处境下生存的人群,它的世界性当然值得怀疑。

今年颁奖前,我甚至不想关心它究竟颁给了谁,但第一时间“推特”微博上就跳出一个陌生的名字:赫塔·米勒,一个从罗马尼亚流亡的德国作家。她的作品曾禁止在罗马尼亚出版,1987年,她逃到了联邦德国。

米勒离开时,罗马尼亚还是齐奥塞斯库时代,所以她脑子里,仍然充满了秘密警察监控所带来的恐惧。齐奥塞斯库在两年后被处死,但并没有处死米勒心中的恐惧。她获奖后对媒体说:“对某些人来说,独裁已是过去。但在我的脑海中,清晨醒来时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存活到晚上的滋味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她的经历打动了我。很快网上出现对颁奖辞的一个关键词该如何翻译的争议。这个词是“dispossessed”,我的英文不好,但查了词典,感觉如果要译成一个词的话,“被剥夺者”更合适。这里的被剥夺者,被剥夺的不仅是财产,更重要的是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我只从网上读到她的两个短篇小说,分别是《黑色的大轴》和《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已让我对她的作品充满了期待。人们多用“诗性”来解释她的语言风格,我看是远远不够的。她的语言更像在严酷的审查制度下,被逼迫出的一种语言策略。所以在文字中她有大量的留白、隐喻或暗示。它是恐惧的诗性,也是阴郁的哲学,它只可能诞生在那些被极权深深伤害过的人群中。只有被强制者扭曲的思考,才能造就这样的文本。从这个角度说,是审查制度造就了这宏大而另类的诗性,这绝望而沉重的哲学。

我突然明白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用意,他们是在以这种方式,向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致意,向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作家致敬。今年我感谢诺贝尔文学奖,它重新唤起了我对文学的爱和敬意。

北京 叶匡政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叶匡政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