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引争议 古人何必迁就今人
2009年10月02日 10:32 天天新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杨贵妃秘史》剧照 新报制图 何将

中外史官向来虔诚于手中史笔,本着“有碗说碗”的原则,忠实记录,“史笔应令谄骨羞”是史官不畏权贵的精神所在,方才有今人读史的份儿。不过,其中亦有粉饰之作。清代铁帽子王昭梿在《啸亭续录》中录有如下一条:“古今所谓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笔之缘饰,欲为后代美谈耳。”可见在这位特立独行的王爷看来,书上的忠臣孝子不过是楷模,尽信书不如无书。

古来史家迫于权贵难免要写些歌功颂德之作,令得“人有完人,君皆圣明”,这样的“美谈”如今看来却难免叫人齿冷。于是,我们从“人有完人”走向“人无完人”,在古装片里为帝王将相添上缺点或性格特征。

古有洪昇撰《长生殿》,今有尤小刚拍《杨贵妃秘史》,只是前者按照艺术准则,以恰当的方式予以表现,后者却因“现代化”的台词遭到诟病。“杨贵妃”一方给出的理由不外乎“唐玄宗也是普通人”、“要争取更多的80后、90后观众”,其实是不愿意下工夫琢磨历史的借口。

电视剧向来有种怪毛病,从“完人”走向“有同一种缺点的非完人”,好比满口粗话的将军是亲切的、妻离子散的警察是无奈的、尊贵的皇帝向往山水、恶毒的皇后愁肠百结——同一种人有着同一种缺点,大千世界难道真的是“人分几种,物分几类”,让大家看谁都眼熟?

“史笔之缘饰”写下的满是叫人不敢相信的“忠孝楷模”,从“楷模”走向其实也算“楷模”的另一种极端,“亲切又幽默”的唐玄宗和“瘦弱天真”的杨贵妃所敷演出来的“秘史”是不是千奇百怪得叫人有点不敢认了?再说,为了80后、90后而使用“现代化”台词,究竟是年轻人向从前说“NO”的势力越来越大了,还是尤小刚低估了年轻人解读历史的能力?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