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谁是《实话实说》之死的凶手?
2009年09月27日 10:35 金羊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作者:董路

崔永元挥手之间,不觉沧海已成桑田。

《实话实说》因收视率不佳停播,一则新闻,看上去却没有太大的轰动效应。一如一位昔日风光无限的明星,人老珠黄之后,“生”或者“死”都无限接近无人问津。

事实上,《实话实说》的主创人员一直怀有着某种危机意识,几个月前还曾与各路人士“秘密”探讨着节目创新、变革的方向,不日之后新闻频道改版,《实话实说》被调整到一套,局外人或许还会以为这是一次“曲线生存”,但每周日17∶40播出———一个标准的收视“垃圾时间”,意味着那其实不过是一次“曲线死亡”。

如今,果然,寿终正寝。

已经记不清崔永元是在什么时候说的“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只是这位《实话实说》第一任主持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已足以昭示出《实话实说》的终极命运,我甚至以为同样也可以昭示出其本人的终极命运:我的意思是,自《实话实说》之后,小崔几乎没有做出任何一档高收视率的节目,其抑郁着,同时也边缘化着。

有人认为,假如崔永元一直主持而不是中途退去,《实话实说》就不可能落得今天惨遭淘汰的地步。这样的假设乍看有其合理性,毕竟当初是崔永元缔造了《实话实说》的如日中天,相信有此想法的人一定曾是《实话实说》以及崔永元的忠实拥趸,但我只想问一句:后来您又看过几次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呢?

实话实说,《小崔说事》和《实话实说》之间的区别大概就等同于“诸葛亮”之于“孔明”——都是以所谓贴近百姓为己任的谈话节目,都追求着某种轻松的交流氛围,其乐融融之中,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

如果说《实话实说》好歹还曾红极一时,那么为什么《小崔说事》几乎连个“泡”都没冒过?答案只有一个:时代;时代的变迁让《实话实说》包括《小崔说事》的“核心竞争力”日趋疲软,几近绵软无力。

以主持人谈吐为标志的话语方式,以平民草根为主的访谈对象,以某种趋于真实的故事讲述或观点表达———这是《实话实说》和《小崔说事》共有的三大特征。遗憾的是,在网络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甚至几年前,这些特征已完全丧失了所期待的标志性、独特性、轰动性———魅力全无。

1.“崔式幽默”在上个世纪末或许还包括本世纪初的国内电视荧屏上,无疑似一缕清风,因为那个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说“人话”的凤毛麟角;如今不仅能说“人话”的主持人越来越多,会说“笑话”的人更是层出不穷,姑且将郭德纲、周立波这些专业搞笑者放到一边,单单与那些“网络流行语”相比,“崔式幽默”都早已难以企及,OUT了。

当再看《实话实说》、《小崔说事》观众笑都笑不起来的时候,以主持人幽默的话语方式为核心的节目,俨然已失去了最大一股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草根平民上电视,曾经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尤其还可以侃侃而谈,抒发感怀,更曾属痴人说梦。当初,一系列普通百姓、凡夫俗子走进《实话实说》,在同为普通百姓、凡夫俗子的观众群中引发强烈关注与殷殷共鸣。如今,草根文化风起云涌,每个人的存在感与话语权都在无限放大,普通人再也不缺少展示舞台,表达更是随处可见———一个个平凡人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大明星,一个个普通人一篇帖子就可以名扬天下。

当《实话实说》、《小崔说事》里的普通凡人对电视观众已失去足够新鲜感的时候,节目所谓贴近百姓的宗旨自然成为隔靴搔痒,徒有其表。

3.自然、真实、真诚,不做作,不掩饰……在《实话实说》的早期,所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电视屏幕上的稀世珍品,人们之所以对最初的《实话实说》印象深刻并趋之若鹜,非节目中有人说出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实话”,盖因“小实话”已经足矣,足够让观众感受到某种“真实的感动”或曰“真实的力量”;而如今,只要你胆子够大,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吗?网络上,网民书写的才是最纯粹的实话,相反,类似《实话实说》、《小崔说事》倒成了欲言又止、吞吞吐吐的一副模样。

实话若不能实说,《实话实说》不死,谁死?

按照崔永元当初的逻辑,收视率是《实话实说》之死的“凶手”;事实上,真正的“凶手”是时代的发展,当《实话实说》因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无法再给予观众更多与时俱进的多元诉求的时候,其最终命运大概只有被时代隆隆的车轮无情碾过了。

照片上,崔永元挥手之间,不觉沧海已成桑田。说句实在话,“实话实说”原本就不该成为一个电视节目的名称,更不该成为人类社会的某种“奢侈品”。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董路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