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象上做出一定的创新自然容易,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在观众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这样的“创新”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无力或者乏味?
在形象上做出一定的创新自然容易,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在观众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这样的“创新”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无力或者乏味?
从《朝闻天下》到《新闻30分》再到《新闻联播》,央视新闻节目的样貌,正在一点点发生改变。而因为美丽的女主播、实时的新闻评论、更有视觉效果的画面等因素,人们对央视的这些变化也发出了由衷的赞扬之声。很明显,虽然央视一再强调这些栏目只是进行了“微调”,但这些“微调”已经足以让很多观众满意进而产生更多的期待。
在大众话语和大众期待之中,央视新闻节目的这种“微调”往往被形容为“改版”,这样的称谓之争或许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渴望看到央视发生变化的心情,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微调”能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
其实客观地看,央视的“微调”确确实实只是“微调”,对于那些习惯了每天晚上七点准时打开电视的观众来说,《新闻联播》更愉悦的画面和编排当然能够带来惊喜,会议新闻的压缩当然也让人觉得过瘾;但对于某些不经常看电视而是习惯了在网络上浏览新闻的人群,他们会发现,“改版”也好,“微调”也罢,很多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依然没有出现在电视机里。所以一谈起央视改版,这些人往往会用很诧异的语气反问,“央视真的改版了吗?我怎么没有看出来?”
当然,这类调侃式的反问,央视不必在意,而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也没有必要去和网络之类的传媒进行比较。相比之下,在保持庄重的形象时稍稍加入一些活泼而时尚的元素,要来得稳妥得多———这也正是当下的央视新闻节目正在尝试的事情。
不过这样的思路,虽然看上去很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形象上做出一定的创新自然容易,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在观众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这样的“创新”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无力或者乏味?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观众希望在新闻节目里看到的,并不只是出现一个连线的特约评论员,评论员所做的评论,才是真正的核心。
一个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介入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之中,是人们理所当然的期待。说实话,央视过去虽然在这个方面曾经有过很多作为,但因为身份的特殊和规模的庞大,有时候反应起来反倒是不大灵活的。这次新闻节目的微调,我们很容易在电视画面上发现更多灵动的元素,由此也就不免让人们对央视的社会介入意识发生更多期待,当然,这已经是下一步的要求了。
到现在为止,央视新闻节目实现“微调”,不过短短一周时间,人们在最初的印象之外,大概还很难就节目的具体内容做出太多评价。也正因为如此,对“微调”的反馈也才会是一片赞扬之声———在还不能确认央视新闻节目的最终形态之时,人们愿意对最初的改变给予赞美,因为第一步总是最艰难、也最重要的,哪怕这只是小小的一步。而在这小小的第一步之后,人们有理由对央视的新闻节目,期待更多,也要求更多。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