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张学昕认为应该更冷静地加以思考,他说:“现在,无论在关内关外,还是大江南北,只要一提起东北或者辽宁的地方文化优势和特色,人们立即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指出就是‘二人转’。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固然不错,但我总觉得‘二人转’充其量只能是地方文化中具有民间性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终究不是我们辽宁文化的主流或主体。我不相信,一个迷恋‘二人转’的民族会是一个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民族。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交响乐,喜欢‘美声’而较少流行歌曲,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和觉悟。 ”他认为,民众在喜爱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形式,“从低俗、通俗逐渐走向高雅,才是我们地方乃至一个民族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
除了二人转,辽宁文化还需要更多
□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
□民众在喜爱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形式,从低俗、通俗逐渐走向高雅,才是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对于辽宁的文化资源,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去总结、概括、宣传和教育
编者按 7月以来,本版刊发了系列讨论东北二人转现象的文章,在社会和网络上引起广泛反响。 20日刊发我省评论家秦朝晖的文章 《二人转要在精神上和普通百姓相依伴》后,参与者关于二人转的讨论逐渐转向对辽宁文化建设和辽宁文化整体形象的探讨。本报记者整理了辽宁学者赵慧平和张学昕两位先生关于辽宁文化建设的思考,现转录如下。
因为工作的原因,记者接触过许多与辽宁文化有关的人和事。对于这块土地文化土壤里的各种成分,记者虽不敢说了若指掌,但也知道许多仍不被普通人所认识的珍贵资源。辽宁,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沙石般的粗粝美,这种美并非浅白的,而是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美,然而,这种美却缺乏雕琢,没有完全绽放,甚至被误解,被埋没。发掘和雕琢它的美,需要辽宁的文化建设在更科学、更具有指导性、更全面的基础上来完成。为此,记者在7月27日专访了我省著名评论家赵慧平和张学昕,请他们为辽宁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理性的思考,并从中发现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 研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