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卒年问题
李白的生卒年研究者们,历来是根据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李华《李君墓志》、李阳冰《草堂集序》等材料推知的,即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卒于代宗宝应元年,享年62岁。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李白研究的深入,其生卒年问题亦出现了种种新说。最先否认李白卒于宝应元年的是李从军的《李白卒年辨》(《吉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文章提出卒于唐代宗广德二年之说。
康怀远《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江汉论坛》1985年第4期),认为李白的卒年为大历元年,生年应为神龙元年。
阎琦《李白卒年刍议》(《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一文,认为李白卒年应是广德元年,享年63岁。
杨栩生《李白卒于宝应元年解说》(《李白学刊》第2辑)、吴宗铭《对李白卒于宝应元年质疑的质疑》(《李白研究》1990年第1期),依然持传统说法,认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享年62岁。
对李白卒年的研究和对出生地及家世的研究情况一样,都是建立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王辉斌《李白卒年新说辨析》(《漳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针对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就李白卒年提出的广德元年、广德二年、大历元年、大历二年四种新说,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考辨,可以说是对近年来这一方面研究的一个总结。作者认为,新说所依据的材料都无法证明其中任何一种之成立,在未发现新材料的情况下,还是以卒于宝应元年为是。
六、行踪问题
李白出川以后的行踪,一直是研究李白的热点问题。按照关注的重点不同,可以将问题划分为以下几个片段:
首先,李白出川的时间。宋人薛仲邕首倡“开元十年”说,王琦《李太白年谱》认为系于开元十三年。新时期以来学者们依从王说的比较多,但也有人对前人的说法提出质疑。郁贤皓《李白丛考·李白出蜀年代考》以及《李白出蜀前后事迹考辨》(《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认为李白出蜀年代应是开元十二年秋。 陈钧《李白出蜀年代考》(《人文杂志》1990年第2期)认为,李白出蜀年代应在开元十年。毕宝魁《李白诗中巴东考》(《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认为李白出蜀时间为开元十三年。刘友竹《李白初次出峡时间及其后短期游踪别考》(《成都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就李白开元十七年前的游踪进行了考证,认为李白初次出峡后,下荆门,至江陵,于冬末春初见司马承桢,并南穷苍梧,开元十三年秋在金陵,第二年游剡中,开元十五年,返安陆与许氏结婚。
其次,李白在安史之乱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叛乱时,李白正在宣州一带游历,因此,将李白《奔亡道中》五首与《南奔书怀》一起系于至德二载。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此二诗写于天宝十四年冬季安禄山叛乱时。郁贤皓《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认为这组诗说明了李白携宗夫人,由梁园经洛阳沦陷区向西过函谷关奔逃的经历,并对李白在安史之乱初起时的行踪,作了清晰勾勒。
第三,李白流放夜郎。对这一问题历史上主要有两种结论,即“未至说”与“确至说”。首倡“未至说”者为,北宋曾巩的《李太白文集后序》。王琦《李太白年谱》,詹英《李白诗文系年》,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从军《李白考异录》,郁贤皓《李白丛考》等专著都采用这一说法。清人程恩泽《程侍郎遗集》、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等提出“确至说”,但未得到响应。进入八十年代,研究者们围绕这两种观点进行了长期讨论。邱耐久《李白确至夜郎考辨》(《学术论坛》1982年第2期),认为李白曾流放至夜郎。王定璋发表《李白确至夜郎考辨质疑》(《学术论坛》1983年第5期),认为李白未曾到达夜郎。林东海《巫山巴东夜郎》一文,认为李诗《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诗中“半道”一词,应理解为“贬期的中间”,而不应理解为“半路”,因此李白确实到过夜郎。进入九十年代,《李白研究》第2期同时发表了张才良的《李白长流夜郎的法律分析》和陶锡良的《从唐律析李白流夜郎》。张文从唐代律令出发,认为李白得到的判决为唐律中最严厉的“加役流”,时间为三年;李白长流夜郎的首程地为舒州怀宁长风沙,首程时间为乾元元年六月,李白到达了夜郎。陶文也认为李白此行确至夜郎,但认为李白赦放的时间为乾元二年五六月间,而且《自汉阳病酒寄王明府》中“今年赦放巫山阳”之“巫山”,指的是夜郎流放地的一座小巫山。张春生《也谈李白流放夜郎与唐律适用》(《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也从唐代法律出发,认为李白判流时间在乾元元年三月,五月上道服刑,十一月到达夜郎贬所,次年五六月间遇赦获释,并勾勒了李白流放所走的路线。王辉斌《李白长流夜郎新考》(《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认为李白巫山遇赦是不存在的。不久王辉斌又发表《李白长流夜郎的历史真实考述》(《传统文化》1991年第4期),文章对李白流放期间所作的20首诗歌进行了重新系年,并对李白流放的真实状况进行了全面讨论。至此,“确至说”得以确立。
重点推荐:
作者:
马俊子
编辑:
彭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