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的教授,学生送外号“老树”;他是最早期的摄影爱好者,在影像评论领域颇有声望;他是“知名国画博主”,古体画配打油诗,直抵人心最深处。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视觉文化评论家、画家刘树勇(老树画画),应邀走进舍得酒业携手凤凰网推出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和我们聊一聊他的诗与画。
把生活和理想都画成段子
古体画配上打油诗是刘树勇的风格。2007年刘树勇重拾画笔,四年之后在微博上发自己画的画,一开始就是希望有高人可以给一些指点,纯粹是视觉传达,加上文字,事实上是观念传达。后来发现大家的认知度更偏重于文字,讨论纯粹的绘画反倒很少,让刘树勇意识到,很多人没有上手操作过,对所谓的绘画语言会形成一层隔,阻碍他对绘画的理解。但是所有人都认字,可以侧重于通过文字把观众带到画里来,进而能理解绘画。
绘画的核心是为自己而画
刘树勇认为,绘画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自己而画。比如今天他遇上一些焦虑,就有可能画一张画,现实里的经验,一个困境或者一个喜悦,都会形成他绘画的一个动机。至于这个东西打动别人,刘树勇发现原来每个人的烦恼其实都差不多,他的焦虑,他的喜悦,也可能都是大家的焦虑和喜悦,所以大家能从他的画里获取共鸣。在微博红起来之后,有人给刘树勇贴上了“网红画家”的标签,刘树勇开始有点困扰,并出了一本书《在江湖》,所谓的江湖就是微博。微博上什么人都可以说话,谩骂、嘲讽、夸奖,突然受到很多人关注,让他一下子体会到什么叫江湖。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支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身份”不该是一个人的标签
刘树勇讨厌身份感,身份是可以变化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人的样子,有教养,有基本的头脑。所有的人面对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有钱的、没钱的,有权力的,或者底层的,除了现实生活中他们遇上的事情千差万别之外,所有人的烦恼都差不多,不用羡慕任何人。
老树画画做客《舍得智慧讲堂》
重拾画笔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刘树勇20年前画画的时候,很多朋友夸他:这张画得真好,太像齐白石了,那张画得真好,太像王雪涛了。一开始别人这么说还挺得意,画了一个阶段以后就会知道,画的像别人,意味着你不存在。那个时候刘树勇很沮丧,加上他已经结婚,很快有了小孩,从浪漫主义立刻回到现实主义。直到2007年,刘树勇父亲得了癌症,他睡不着觉就找出纸和笔,随便勾了一个长衫光头人物,之后端详半天恍若梦中,突然在画里看到自己。有意求不得,不求自然成,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很重要的潜能,自己不知道,可能就有遇上所谓的机会,突然点燃了内心的不清晰的东西,突然明朗起来,人生从此改变了一个方向,朝着一个新的目标直奔而去。
感谢死亡带给我的思考
1988年,年轻的刘树勇有很多狂想,他到八宝山去拍照片,拍人死亡的表情,要做一个艺术作品,有点像行为艺术。但后来他的想法改变了,特别是身边陆续有些人去世,要好好考虑关于死亡的事情,有些事情和想象是两回事,事情真遇上了,舍身其中面对的时候,触动非常大。刘树勇的母亲2008年心脏病突发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让他想到一些终极的问题,现实中遇上各种困境,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最坏的结果能不能承受?退到无处可退还能不能活下去?如果还可以承受,那一切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承受的。他感谢死亡或对死亡的关照、理解、观看或者思考,让他渐渐平静。
老树画画做客《舍得智慧讲堂》
天下本无事,纠结在人心,很多困惑的问题,都能被刘树勇四两拨千斤般一语道破。看他的画,读他的诗,与他交谈,能自然地体会到他潇洒直率的性格。在刘树勇心中,“米饭”与“飞鸿”哪个更重要?如何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加精彩?他对当下年轻人又有着怎样的建议?汇聚当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个体在大时代中舍与得的中国智慧,敬请关注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聆听老树画画刘树勇讲述他的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