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环保不是喊口号,大家参与才是硬道理

张伯驹:环保不是喊口号,大家参与才是硬道理

自动播放

环保,是一个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词语,但真正去实践的人却实在寥寥。自然之友,就是一个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环保理念的社会组织,但这一听名字很是温和慈悲的组织,却执着地参与到法律诉讼案件当中,用公益诉讼的方式引发社会的关注,让大家意识到环境问题。长期坚持环保工作的张伯驹表示:“环保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要靠大家的参与。”

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近日做客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讲述自然之友走过的漫漫环保之路。

自然之友的变迁之路

从梁从诫先生创办自然之友至今,这一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岁月,自然之友创办之初,提出的自己的使命叫做“绿色启蒙”,自然之友成立的时候是有一定前瞻性的。二十多年过去,预期中的环境危机早已发生,自然之友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现任总干事张伯驹表示:“现在我们希望推动更多绿色公民的成长和行动,让每个人真正成为一个守护的力量。”

不管自然之友如何变迁,有一点共识是一直未变的:自然之友是一个“公共的专业的环保组织”,创办人梁先生最初的理想就是中国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环保组织,还需要有能够把更多人连起来,让大家感受到希望的一个公共组织。

张伯驹做客《舍得智慧讲堂》

张伯驹对环保的理解

而对于目前环保工作能产生的价值,张伯驹也有自己的理解:守护人和自然的连接——基于热爱和连接,有能力去真正地保护你所爱的自然。而在新时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机制化的保护,那就是政府、企业、环保组织,公众一起“多元共治”,才是环保的出路。而通过法律诉讼,让更多的企业看到破坏环境的成本之高,是目前自然之友想要看到的。要达成这一点,立法的过程特别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到推动整体法制的进程中来。

曾经,关于“我们越保护,环境越恶劣”的梁从诫之问一度困扰着环保工作者,但在张伯驹看来更为重要的环境恶化的加速度的变化趋势,怎么让加速度趋为零,进而慢慢地减缓环境恶化,甚至找到变好的拐点,才是环保工作者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环保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性和对自然的热爱,这样才能让环保项目“科学长久”地进行下去,才能真正地洞察问题,并且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张伯驹看来,环保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非长即消的零和游戏。只喊口号没用,环保需要找到一个大家共同、彼此生存的关系,和则双赢,争则具败。

公益诉讼的荆棘之路

为了环保工作的切实有效,公益诉讼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近几年,随着诉讼主体的扩大,胜诉总体的数量在大幅增长,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公益诉讼的春天远没有到来。

真正提起环境诉讼不是简单地做做环境宣传,它非常讲究专业性和实力。案件审讯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监测数据和指标确认等证据,这都是需要成本的,实地取样往往会因种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败。例如2011年的铬渣案件,至今还在进行中,张伯驹曾带领顶级环境检测的专家团队,赶赴云南采取土壤污染的样本,却因大雨无功而返。

“很多案件当中,这种无力感都会伴随着你。”对此张伯驹也很无奈,但他并不灰心:作为专业的行动者,消除无力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制定下一次的行动计划。

张伯驹做客《舍得智慧讲堂》

实际上,公益诉讼中的难题不止这一处。环保组织虽然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环保组织提起诉讼一定会赢。故而诉讼一开始就要去承担败诉的可能性,天价诉讼费就是败诉的后果之一。张伯驹一直不愿意接受社会人士的败诉捐款,他不希望借此煽动公众的情绪,而是希望大家去关注环境污染并提出建议。“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制度和每个人行为上的一点点变化。”

通过一系列的诉讼,不但让各个行业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基础是守法,还让企业的违法成本显性化,让更多的企业在决策的时候考虑到环境成本。张伯驹表示:“让大家感觉很多的环境问题关乎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健康。这样才能引导大家自发参与环保工作,将环保进行到底。”汇聚当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个体在大时代中舍与得的中国智慧,敬请关注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聆听张伯驹讲述环保路上的艰辛与成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