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忽略那些不值得在乎的东西,人生就会更加精彩

余秋雨:忽略那些不值得在乎的东西,人生就会更加精彩

自动播放

世人都是群体生物,难免会因为世俗的评价、社会的主流价值,忙碌于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情,生活因此劳累而无聊,余秋雨认为这是难以忍受的。尽管一直被称为"中国近30年来最有争议的作家",但余秋雨一直生活的美好而快乐。提到自己的人生哲学,他表示:"一定要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忙碌,如果你不在乎那些不值得在乎的东西,人生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这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看透人世冷暖后的通透?著名作家余秋雨近日做客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讲述他在写作之路上是如何不受诱惑、摒弃非议、坚持自己所爱的积极心态,及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

作为一名作家,余秋雨并不在意奖项,甚至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出席颁奖典礼,他更加在意的是"读者的反馈"。由于余秋雨在童年时以书信作为自己写作生涯开端,所以写作对他来说就是"写信",眼前一定有收信人,和人们有心灵交流,这正是余秋雨常年忙于写作且乐趣无穷的原因,也是他个人觉得写作工作有价值的地方。

"要让所有中国人知道我们不仅有一百年的苦难,我们还有一千多年的辉煌。"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强大认同感和责任感是余秋雨反其道出走的原因。至于自己作品收获的反响,无论是非议还是追捧,都不在余秋雨的考虑范围之内。"不理会众声喧哗,无所谓口舌之争"是他生活得简单而多彩的秘诀。尽管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不愿意为了网上一些无所谓的口舌之争去浪费精力回骂,甚至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这并不是逃避,而是杜绝外物侵扰、专注创作的态度。

为了做到这一点,余秋雨舍弃了无数次获得商业成功和塑造文化形象的机会,对自己的自称从来都是"写作者",他内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框架",这敦促着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作出不同的选择。多年来余秋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一直没有使用手机。在他看来,写作需要面对长天大地并进行深深的思考,文章讲究一股不可间断的气,而手机对信息的实时传递性会打断他写作的思路。

余秋雨的舍得之道不只体现在对未来前途的选择,还体现在人际上的抉择。身为作家,他不喜欢和官场中的人来往,他认为官腔会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精神交流变成汇报工作,文化应该在人和人最广泛又最柔软的部位中伸展它的魅力。

但无论作何选择,余秋雨始终坚信写作是他"安身立命之本"。为此他不顾文革批斗的风险,以生命为代价进行创作;23次请辞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舍弃多数人眼中的锦绣前程,追逐心中对中华文化的执念。他的这股执念和把学术成果变成读者都能愉快阅读的文本精神,也使文坛刮起了一股"余秋雨现象"风潮。

随着谢晋导演那一批文化人的逝世,海派文化也度过了辉煌期。作为海派文化代表人物,余秋雨对此很是遗憾,他分析说:"上海的市民文化影响很大,地方性色彩重,讲求实际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上海本土文化,但在开眼看世界的时期,这种市民精神反而成为一个落后的东西。"

这不但是海派文化在当今文化大发展中需要警惕的,也是中国文化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中需要注意的。"热爱中华文化没有错,但文化上过度的保护主义是错的。"文化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境界,需要在交流中发展,在文化上的开放反而会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的文化,为我们的民族减轻精神文化方面的负担,重塑中华文化的活力。这是余秋雨眼中优质文化的舍得之道。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余秋雨的舍得之道,那就是"破"。不破不立,只有去掉周围各种各样侵扰你的东西,你才能获得"无与伦比的轻松"。同时,他也希望各位年轻人能够尽早看破浮云,不要让纷繁的琐事浪费生命中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出于这样的责任心,余秋雨开始通过年轻人更加感兴趣的方式传播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开办音频讲座,他希望能为年轻人形成更开放的文化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余秋雨不在乎名利,又为何会对有数字实证的奖励偏爱有加?面对网络上众多非议和质疑,他为什么不采取有力的回击手段?敬请关注本期《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聆听余秋雨讲述他的文化观念,以及在人生各个阶段上的舍得之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