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金钱社会给了穷人富人平等的机会

陈志武:金钱社会给了穷人富人平等的机会

自动播放

“耶鲁从不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因为未来社会需要通才。”——最近几年,做为金融专家的陈志武十分关注中国教育。经过多年的经历与观察,他赫然提出中国经济转型,要让教育先转型的言论,是什么触碰了他敏感的神经,他又会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的转型? 

香港大学冯国经冯国纶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应邀走进舍得酒业携手凤凰网推出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睿智讲述关于金融行业和中国教育的那些事儿。

根据货币多少来决定的社会更加公平

这些年,陈志武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在耶鲁或者其他的大学,只要是研究中国的学生和老师,都会被告诉一个观念:在中国是强调关系的。这种“关系”翻译成英文,不能够叫relationship。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对于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最有制约性的因素。如果以关系来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寒门子弟就根本没有任何上升的通道。对此,陈志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还不如完全基于市场原则来配置上升的机会和通道。表面上看,什么东西都以货币交易来完成,什么都要钱,是有些冷冰冰的,但是实际上什么都以货币的多少来决定的社会,对普通人是更有意义的安排。道理很简单,我的一百块钱,跟寒门子弟的一百块钱是同样的,只要别人都认一百块钱人民币,大家都是一样的。”

金融投资对老百姓是雪中送炭

陈志武认为,不管是哪个阶层、什么背景的人,对于金融都存在着误解:大家觉得金融市场、金融行业都是给有钱的人提供服务的,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关系。相对富人来说,那些精细的金融产品是锦上添花,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金融市场发达与否,对于他们的生活的影响则是雪中送炭。不只是中国,其他的传统社会也是这样,天灾人祸无法规避,比如旱灾或者是战争一旦发生,如果大家通过保险公司或者其他的金融投资,让家人可以很快地得到活下去的收入,那么就不会无路可走。

阴差阳错让自己的人生无比幸运

陈志武可以说是典型的“穷二代”,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出国学习,没有海外的亲戚关系,怎么可以去申请到美国去留学呢?通过在北京工作的朋友了解到,可以申请奖学金。对于那段经历,陈志武甚至觉得:天下还有这么好的事,给我钱去读书,还去美国?在半信半疑中,陈志武申请了耶鲁大学。回过头来想一想,80年代我们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幸运。

对中国教育产生担忧不是偶然

前不久一位美国名牌大学的金融教授说到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留学生了。在那之后,陈志武到过几个不同的大学,跟一些同行聊过这些话题,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独立事件。这让陈志武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国学生那么优秀、那么聪明,考试总是那么好,但是一到了做创造性研究的时候就一般般,即使做创造性的研究,到那些不同的大学去讲学、去找工作的时候,表现又一般般……

他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和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第一,中国人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听话,即使是一两岁非常有个性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个人化特征就都被阉割了;第二,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强调考试,这就更加让孩子走上了不归路,一条没有思考能力、思辨能力的不归路;“我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要做一个报告,下面有好多老师和同学,我一上讲台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了,脑子一片空白,整个人都晕了。”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点:不要过于表现你自己。这样一来,中国年轻人的表达力都被抑制了。

对中国教育进行思考意义重大

因为这些年陈志武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所以他开始对教育感兴趣:“在美国,特斯拉、谷歌、亚马逊等等,这些不同的公司创始人,他们的个性都很强,还有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对于人类的思考是那么有意思。中国那些做得最前沿的、最成功的新产业企业家,说到底他骨子里还是一些投机分子的,真正带着自己的特色、不受别的想法左右、脱离短期套利诱惑的人太少了。这个社会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培养出这么多投机分子、短期的机会主义者?但是让我欣慰的是,这些年我也跟90后、 00后的年轻人接触,他们确实开始有一些不一样了,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他们开始充满理想主义的情节了,这个是特别好的。”

在专访中,陈志武一直在强调,金融对富人可能是锦上添花,对普通人来说则意义更为重大。然而财富究竟是什么?仅仅是赚钱那么简单么?关于中国经济转型,是否要先实施中国教育转型?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又该如何被释放?汇聚中外名家思想精髓,分享个体在大时代中舍与得的中国智慧,敬请收看本期由舍得酒业携手凤凰网推出的《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聆听陈志武讲述中国金融行业高度货币化的必要性以及中国教育转型的舍得智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