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台湾东吴大学张洛妃:大陆不断在进步,我还会再来


来源:凤凰网文化

不过在今天的旅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我想是跟陆生之间的互动,或许只是随意的聊天,却让我印象深刻,两岸间不同的文化与习惯反而擦出许多有趣的火花,我很喜欢也很庆幸能与陆生们互动。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旺旺媒体中时集团以及佛光山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正在大陆举行,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大陆、台湾的40名大学生营员从杭州出发,前往湖州、宣城、黄山等地,感受笔墨纸砚所承载的中华书写文化。

来自台湾东吴大学的营员张洛妃记录下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感受和思考

2018年7月29日

很开心有机会参加海峡两岸文化体验营,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注意「体验营」这三个字,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体验即是亲身经历,并非一味的宣读课本知识,体验亦是更有效记住相关知识的方法。

从第一站十竹斋开始,我们每人拓印了一张明朝西湖古地图、西泠印社亲眼见证植物做的印泥即使结冰也能使用,即使火烧依旧能见,并在最后参观西湖各式景点。

不过在今天的旅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我想是跟陆生之间的互动,或许只是随意的聊天,却让我印象深刻,两岸间不同的文化与习惯反而擦出许多有趣的火花,我很喜欢也很庆幸能与陆生们互动。

2018年7月30日

在今天的行程中,最令我惊奇的是观看毛笔的制作工程,以前从没想过一只手工制的毛笔做工竟如此复杂,从笔料、蒲墩、水盆、结头、装套、牛角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而在这十二工序中又包含了许多的小工序。

看着每位阿姨叔叔埋头专注在制作湖笔的样子令人动容,一整天下来重复做着相同的动作难免无趣,但是他们都能耐着性子一步一步的为一只毛笔选毛、梳毛、装套一系列的过程。

在参观湖笔文化馆时,看到各个时期具代表性或特色性的各式毛笔,以前我总以为毛笔的毛必定是塞在笔管里面饿,但在今天的参观导览后才发现原来早在毛笔刚出现时是毛围绕在笔管的。

打字与手写相比,手写更有人性化也更有温度;手写与书法相比,书法更有个人特色也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特质,我想这可能是毛笔的迷人之处。

2018年7月31日

一只再好的毛笔,一碟再好的的墨汁,一手再强的技艺,没有适当的宣纸是无法创作出理想的作品的。而一张薄薄的宣纸是需要透过层层工序才能制作出来的,从臼草、堆皮、袋料、踏料、捞纸、晒纸、剪纸历经关关程序。

以前在台湾也曾看过捞纸阶段的工作进行,但这次有幸见识到完整的制作过程,除了佩服以外更多的是感谢。在工作坊中,有的师傅需要忍受强烈的敲打声,有的师傅要忍受晒纸的高温,有的师傅要忍受长时间浸泡在纸浆中,有的师傅要耐着性子一张张仔细检查宣纸是否完整,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同的辛劳。

返程的路途中,窗外景色不再是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又一片的绿色油田。走在小路上闻到的不是刺鼻的柏油与废气,而是淡淡的青草香,虽然路上没有什么商店,但与队员漫无目的的走在湖边却也有别番感触。

2018年8月1日

伴随着绵绵蝉鸣与湖上薄薄的晨雾,美好的一天就此开启。交流营来到第五天,快乐的回忆不断的增加着,放眼望去尽是不曾见过的山川美景,开始舍不得身旁的伙伴们,多希望这趟旅程的时间能再长一点。

绿色的油田与碧蓝的河流再次伴随着我度过漫长的乘车时间。下了车,来到了胡氏宗祠,这是具有许多历史的地方,房屋的结构、雕花的讲究、方位的选择,每一个小细节都暗藏着许多含义,例如:房子的门槛越高,代表此户人家的地位也越高。

最后我们来到胡开文墨厂,认识与体验制墨的过程。再次大开眼界,看着师傅待在小房间中仔细的监督着漆烟是否燃烧完整;看着师傅举起重量不轻的锤子敲打着墨团,将墨团揉捏成墨条,再将墨条置入模具中;看着师傅一笔一笔的为墨条着上颜色,每一笔都是功夫。虽然如今使用墨的人已不如以往,但是纯手工制成的墨条却比墨汁多了几番特色与韵味。

2018年8月2日

墨的味道直冲鼻腔,我们来到老胡开文墨厂,第二次见识师傅们熟练的做着墨条与着色。伴随着敲打声,我们来到制作砚台的工作坊,第一次看到砚的制作过程,一次又一次的敲击砚台为的是能使它有个完美的轮廓,一笔又一笔的雕刻,为的是让它有个华丽的装饰。

砚台的制作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的是耐心与定力,当我实际体验雕刻砚台时,内心是崩溃的,既不知道该如何设计恰当的图案,也没有耐心一刀一刀的为砚台雕刻,打从心底佩服师傅们。

在熙来攘往的屯溪老街中三百砚斋格外抢眼,为我们解说的爷爷是具有深厚砚台知识的周爷爷,曾经与大陆的国家主席见面交流,也保存了许多如今已绝版的稀有砚台原料。最让我佩服的是,周爷爷认为具文化历史意义的砚台不应该成为谋利的工具,而是应该妥善的保存,以向后代传承文化。在他的介绍之下,我对砚的了解与对书法的看法都有了不同的诠释,很感谢有这个机会能更进一步的认识文房四宝,也更进一步的体验中华文化。

2018年8月3日

对于爬黄山一直保持着期待与害怕忐忑的心情,期待能在黄山上见识奇松、怪石、云海,却害怕山势之险峻。初登黄山便遇上阴雨的天气,踏上索道时,便见山林中云雾缭绕,错落的山林间亦有着稀疏不均的雾气,虽然天气不作美,却不影响我愉快的出游心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奇松—迎客松,不同于平常在平地上见到的松树,它扎根于岩石孔缝中、叶子是向上生长,体现其生命力的坚毅。

第二个见到的是怪石,有的象是鱼、大猩猩、老鹰、兔子都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大猩猩的那块巨石,是我见过最象是被雕刻出来的奇石。

由于天气影响没能见到黄山著名的云海美景,但体验了置身于云雾当中的景色,云雾的移动速度随着风的强弱与方向有着不同的变化象是演奏者一首华丽的乐曲。

虽然路途漫漫,身体上多少有些疲累,但是在步行的过程中与小伙伴们聊天、欣赏风景让我的内心乐此不疲,这也是这趟旅程中我最喜欢的一天。

2018年8月4日

最不想面对的一天还是到来了,从没想过我会认识在营队期间认识的所有同伴们,也从没想过八天的时间竟是眨眼即逝。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分享,还有好多回忆没有一起创造。因为两岸文化交流体验营让四十个陌生人相聚,一起经历了八天行程后又匆匆离去。

在营队期间,初次见识到笔、墨、纸、砚详细的手工制作流程。亲眼看着师傅挑选毛料、敲打墨团、烘烤宣纸、雕刻砚台,每一个参观景点都让我反思文房四宝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变迁,使用毛笔从日常变成艺术。说起中华文化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书法,使用毛笔写字更能体现文字的力与美。透过这次的旅程重新燃起我对书法的向往,希望在回到家后能重新拾起十余年没再碰过的毛笔。

文化交流亦是营队重要的课题,来自两岸各地的大学生们相聚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生活、学习对方的语言,真的很喜欢营队中的陆生,每个人都很乐意的说着自己的经历与所见所闻。大陆不断的在进步,不单单只是在经济方面,在人民素质上也完全不同于以往,我想我还会再来大陆,再领略大陆特有的美!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