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营走进宣城:两岸水融匠人心,共浇一方素纸
2018年08月01日 10:26:10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游海洪
2018年7月31日,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来到安徽宣城,寻访有“纸寿千年”之誉的宣纸。宣纸始于唐代,因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润墨性好、不易变色、寿命长等特点。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旺旺媒体中时集团以及佛光山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正在大陆举行,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大陆、台湾的40名大学生营员从杭州出发,前往湖州、宣城、黄山等地,感受笔墨纸砚所承载的中华书写文化。
2018年7月31日,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来到安徽宣城,寻访有“纸寿千年”之誉的宣纸。宣纸始于唐代,因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润墨性好、不易变色、寿命长等特点。宣纸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十八道,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天上午,营员们来到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的曹大三广场,举行祭祀宣纸始祖曹大三的仪式。随后与当地纸厂举行了“一方素纸融两岸”活动,融合两岸之水,共同制作宣纸。下午体验营营员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参观中国宣纸博物馆和红星纸厂。两位大国工匠——晒纸工匠毛胜利和捞纸工匠周东红为大家详细讲解晒纸、捞纸的技艺。
中国宣纸的发祥地——泾县小岭
营员们走进泾县小岭山区
营员们乘坐当地公交汽车走进泾县小岭山区,踏上“宣纸古道”,来到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泾县小岭是中国宣纸的发祥地,也是曹氏家族宣纸的发源地,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泾县小岭山上青檀密布,山下溪水长流,是手工制纸的绝佳之地。清代诗人赵廷辉对小岭曹氏宣纸业鼎盛时期的繁忙情景有着生动描述:“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曹氏宣纸现在已经传承了27代。小岭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会举行祭祀宣纸始祖曹大三的仪式,村庄还有蔡伦庙,这在当地象征着传统技艺的延续。
祭祀宣纸始祖曹大三,一方素纸融两岸
全体人员向曹大三石像行祭拜礼
体验营来到小岭村曹大三广场,并在此举行祭祀宣纸始祖曹大三的仪式。本次祭祀宣纸始祖曹大三的仪式由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总领队、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主持,宣城市副市长黄敏在仪式上发表讲话。仪式上,来自两岸的大学生代表为曹大三石像敬献花篮,本次体验营营长、北师大学生历史学专业学生艾泽文宣读祭文,最后全体人员向曹大三石像行祭拜礼。
祭祀仪式结束后,体验营与当地纸厂举行了“一方素纸融两岸”活动。活动中,台湾学子特地带来海峡对岸带来的台湾辛店溪和爱河的河水,和宣纸源头泾县小岭村的泉水汇于一坛交融,然后体验营将“两岸水”带至曹氏宣纸厂,注入造纸的水池中,在纸厂工人的指导下,由两岸学子用这些水用最古老的“浇纸”技艺,共同制作了两张大尺幅的宣纸。
台湾学子和曹氏宣纸传人曹建勤将两岸之水倒入造纸浆池
曹大三第27代传人、曹氏宣纸厂负责人曹建勤向凤凰网文化表示:“水是生命之源,造纸也离不开水,两岸水的融合意味着两岸一家人的融合,希望两岸关系有融洽、相互扶持。而融入两岸之水而造出的这张纸,便有了新的生命和灵魂,寓意着一个新的开始和希望。”
中国宣纸博物馆和红星纸厂
中国宣纸博物馆
下午体验营营员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参观中国宣纸博物馆和红星纸厂,进一步了解了宣纸的历史传承和制造技艺。
山东大学的汪吴怡在参观中国宣纸文化园过程中,被二楼展厅中展列的五颜六色的绣有不同式样龙纹的宣纸展品惊艳:龙纹是用金色或银色的线条勾画而成,龙的四周还绘有形态不一的云纹作为装点。那线条均匀而流畅,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光泽。隔着展柜的玻璃,我望着这些宣纸,又感觉它不象是一张宣纸,它就像一副已经完成的画作,又好像一副精致的绣品。据讲解员说,这类宣纸全部采用自然的植物染料制成,被称为“十色龙纹”,是清朝年间进贡给皇帝的贡品。虽然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却是鲜艳的、明丽的,仿佛透着光泽。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纸寿千年”这四个字,我似乎理解了宣纸在纸张当中,甚至文房四宝当中拥有极高地位和美誉的原因。
台湾大学的萧品盈同学则在听讲解的时候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管理上,制造失败的纸有责任归属吗?另一个则是哪个环节的师父工资最高?后来得知,工资最高的是捞纸的师父,因为这个需要最多的技术和巧劲儿,并且每个环节的师父都有日任务、月任务和年任务,只要达到应做的任务量即可,并没有在追究一张纸的失败要归咎于哪个环节。
大国工匠讲授技艺,宣纸传承引思考
大国工匠周东红(左)讲解捞纸技艺
两位大国工匠——晒纸工匠毛胜利和捞纸工匠周东红来到体验营当中,为大家详细讲解晒纸、捞纸的技艺。
台湾大学的胡心应同学说道,纸张看似稀松平常的东西,心烦意乱时撕揉,或者抛弃背面空白的纸并不罕见。一张张雪白的用纸,看似单薄却是深厚的学问与心血。将时空倒推至毛笔的时代,案上横着的宣纸是匠师们一道一道功夫、一张一张手工制作出来的。我们在曹氏宣纸场,以及红星纸厂里,观看师傅将纸张自纸浆中捞出,经过烘烤、裁剪,成就薄如蝉翼的宣纸,印证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即使是轻如羽毛的纸,也须慎重地珍惜使用。
东北师范大学的施养存同学在生产车间看到原材料和从碓皮,踏料,套料到捞纸,晒纸,检查,裁剪的整套流程,从中得出了“历经水深火热,方铸文明之基”的感悟。其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捞纸和晒纸张,可谓水深火热。
捞纸表面看来,只是师傅用竹帘从纸浆的池子里,左抄一下,右抄一下,后将帘子上的纸浆取下,一下深一下浅。看似简单,但却实际玄妙十足。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据师傅说,这样一个技术动作从学徒练起要三年才能掌握,要让每张宣纸重量误差不超过一克。而且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工作,每天要捞一千多张只,在那个水池里浸泡,水池都是化学物质,沉淀变质,对手的伤害特别大,容易风湿关节疼。
造纸车间
在晒纸车间,当还没有迈入车间就可以感受到一份很浓烈的热意袭来,后来进入后才知道晒纸车间内是用50℃-80℃不等的铁板晒纸的,从晒纸到撕纸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师傅有两把刷子,在晒纸过程要求手法干脆利落,稳准快实,连贯流畅,绝无拖泥带水。据说这就是两把刷只的故事源头。师傅们要忍受50-80℃高温,夏天在车间里工作,每天汗流浃背,而且晒纸还没有标准的技术指标完全靠摸索经验。
他感叹道,很难想象,师傅们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么多年的坚守这大概就是对传统宣纸技艺的那份爱,也才有了宣纸,有了那么多的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传承。
导览员说,也许在过一段时间宣纸的产量会大幅度减少,也许文明的传承也会受到影响。施养存认为,只有加深青年一代对宣纸的了解,包括其意义,流程,技术的了解,才能吸引青年一代投入这样技艺的学习,当然国家也需要通过对于师傅的工作环境,待遇提升,通过宣扬大国工匠精神,来提升社会关注度,更好的促进宣纸文化的传承。
营员们体验捞纸
体验营体验捞纸工艺,为自己做一张宣纸
最后营员们还动手体验了捞纸,每位营员都为自己做了一张宣纸作为纪念。
南京大学的李颖一开始看着师傅们行云流水的动作,以为捞纸应该是一个简单步骤。然而,师傅们告诉她,真正学成捞纸这门技术需要潜心学习三到五年。动作要领为:将竹筛浸入水中,缓缓抬起,慢慢倾至一边,将多余的纸浆滤去。再将竹筛一端轻轻浸入纸浆中,抬起,倾斜,滤去纸浆。这一关,称为“水深”,师傅们常年处于阴湿的环境中,不断地重复这些步骤,胳膊上结实的肱二头肌是他们勤劳的见证。她感叹道,古有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今已难现,但却可以看到工匠捞纸,不虚此行!
淡江大学的陈柏全同学比较郁闷:去体验纸浆捞做纸的原型,我感觉真的看起来比做起来简单太多,也许是我手脚不灵光,我一共做坏了四张!好像很少看过有人体验不一次做好的~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江文达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宣城靠着独有的原材料和山泉水制成名满天下的宣纸。纸虽然是随处可见之物,但并没有仔细思考过它的制作工序,深入造纸工坊参观各个流程,看到纸浆慢慢成膜凝固成纸深觉神奇。回溯历史,每一次或是无意发现或是钻研而成的发明,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而后人也在日日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消受着前人的福荫,但自知与否,人人则各有感受。
两岸学子一起浇注的宣纸(一)
[责任编辑:康佳 PN195]
责任编辑:康佳 PN19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